印广法师心经讲记 《周子通书》讲记(4):心物相通,时空相通



下面,我们来谈谈《周子通书》的题解。通书,其实就是从《易经》易理的角度,结合四书的内容,构建起了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到形而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一套系统,并把这些系统落实在个人的心性修养上面。

印广法师心经讲记 《周子通书》讲记(4):心物相通,时空相通


既然称为“通书”,关键就在一个通字。通,是个很大的问题。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往后走,社会分工会越细密,学术的专业性也越强,所以,要想真正大通,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还有不通,就不能掌握开启传统文化的那把钥匙;你在什么东西上还有障碍,还有门户之见,你把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精神结合不起来,就没有真正打通,也说明没有学到家。所以,通书里的这个“通”字,又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心物相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在说明心和物的关系。心就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物就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制度、世间百业。如果心物不通,不管在自己的学修上还是在生活中、事业上,都无法形成和谐一致,无法找到人与世界的这个平衡点。所以,不管是学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的经典,都强调心物相通。我们自己在对通的体会上,能不能够把握心物之间的这种规律性?你把握了心物之间这种规律性,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发展,乃至于个体精神发展的规律性,就会有所把握和体会,就能达到通的状态。


其二是时空相通。禅宗讲“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土,自它不隔毫端”,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是否能打成一片?佛教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底是什么意思?时间上我们是否能了知过去、现在、未来?


现在我们在这里,对于教室以外的事情,乃至于社会、自然、宇宙以外的事情,只要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心就到了这个地方。我们经常说宇宙,宇宙在哪里呢?我们的心发出了这个概念,才会有对宇宙的认识,哪怕你硬要说宇宙之外还有世界,那也是从你的念头上衍生出来的,从自己的观念上体现出来的。通,并不是什么好高、好玄的东西,其实在平日里,我们的心随时都处在通的状态,只不过没有在意它。真正不通,是精神上出了问题,有白痴感觉的人,那才叫不通。精神上有问题的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听不懂,他有自己的意识状态,但是没有办法与人沟通。


关于这个通,我们可以从最简单、最亲切的地方去体会,推而广之,就像《周子通书》一样,儒释道三教都通,都有所体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2051/689891691623.html

更多阅读

《易经》与《周易》两者区别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编辑陶然秋缘-摘自-等雪 南怀瑾 李守力 等等文章1,《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 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印广法师开示: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

(末学常再盛等聆听印广法师开示)目录一、讲“过五关,斩六将,证往生”的缘起㈠念佛能不能往生的两种修持观点㈡、念佛能成就的关键所在二.第一关:“四大假合”三、第二关:“非同非异”四、第三关“随心应量”㈠释“随心应量”㈡释善法与正

体方法师 ——杂阿含经讲记等 杂阿含经讲记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阅读:2594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 阅读:4815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阅读:2548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声明:《印广法师心经讲记 《周子通书》讲记(4):心物相通,时空相通》为网友安之她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