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郑板桥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

   文/姜卫华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了“六分半书”,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幅书法。

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四字,潇洒飘逸,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有“难得糊涂”的砖刻,现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难得糊涂 郑板桥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


“难得糊涂”仿佛像四个人站在那里东倒西歪,颇似装糊涂的模样。再看跋语,恰似山阴道上涌来之人群,老翁策杖,小孙牵袂;少男恣肆,少女含羞;急者抢道,徐者闪让;壮者挑物,弱者随行。其笔墨随心,天机流畅。或如风起云涌,时得舒卷变幻之气;或似飞花霰雪,极尽自然洒脱之趣。

“难得糊涂”四个字的由来颇为有趣。据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郑板桥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并与他交谈得十分投机。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退隐官员。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老人见后,抚掌大笑。一位是饱经沧桑的县令,一位是曾有显赫功名的退隐官员,两人在此遇到了知音。“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经历人生沧桑的感悟,大砚为媒,心灵碰撞之后,留下了一段佳话。后人觉得“难得糊涂”蕴含着哲理,因此,“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3651/726622567631.html

更多阅读

郑板桥 --《难得糊涂》赏析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郑燮行书横幅《难得糊涂》郑燮行书横幅《吃亏是福》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等,被人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书画之中,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绝不去趋炎附势

清代郑板桥1693-1765 真迹石板画《难得糊涂》 郑板桥书法真迹

清代郑板桥(1693-1765)真迹石板画《难得糊涂》(实物拍照,石板画长85cm,宽45cm,边框为红木材质,石板画采用的石料为素有“印度玉”之称的东陵石材质。) 关于清代郑板桥真迹石板画《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这句箴言总是与郑板桥联系在一起

人生难得一糊涂 难得糊涂的人生名言

人生难得一糊涂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法界无他,众缘合和。前尘如梦,来世难追,当下难持,人生难得一糊涂。人生难

“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难得糊涂什么意思

“难得糊涂”总是与郑板桥联系在一起。郑板桥(1693-1765)写这幅字的时间大约在1752年,距今255年。那年,郑板桥59岁。“难得糊涂”下面还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现在,很多

声明:《难得糊涂 郑板桥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为网友长酒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