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门票经济。所谓的门票经济是指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对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来说,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自2004年底北京故宫等景点酝酿门票涨价后,全国各知名景点纷纷跟进。其后几年间,全国范围内的多数旅游景区“涨”声一片,掀起了一波波门票涨价潮。
从物质层面上,“门票经济”可能会破坏包括餐饮、住宿、购物等一条“旅游经济”产业链的繁荣;从精神层面上,“门票经济”则拉大了游人和这座城市,乃至秀美河山的距离。
“门票经济”承载不了文物之重作为公共资源,文物景区肩负着普通商品所不具有的公共属性和文化功能。单单依靠“门票经济”,难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难在游客和景区间构起和谐关系。如果门票价格过高,导致门可罗雀,最终可能不但筹不到资金,还会有损于文物的文化功能。
“唯门票经济”现象是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无休止地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必然会打击游客的出游积极性,无异于杀鸡取卵。
旅游直接收入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均已成为最大、最直接的经济收益,门票收入占景区总经营收入的比例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些知名度较高、集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身的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以上,个别的甚至高达90%以上。中国门票的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堪称世界第一。而在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景区秉承的原则是:门票价格相对较低,许多著名景区不收、或象征性地收取门票,门票价格不超过人均月收入的1%。
抑制经济发展

“门票经济”加重旅游支出负担,迫使游客减少停留时间和其它支出,致使当地旅游收入单一,获益链条太少,难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简单说它是由“吃、注行、游、娱、购”几个要素形成的产业集群,当“景区游览”异军突起,就会发生产业链结构变异,导致其它旅游行业的萎缩。游客群体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经费”在一定经济阶段是一个常数,由于“门票”花销过大,必然会扼制游客吃、注行、娱、购的支出消费。没有消费市场,旅游相关要素及相关延伸产品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始终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妨碍旅游发展
“门票经济”自身膨胀,必然产生各种恶疾:上行下效,促使门票泛滥,各地都有可能把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乃至小镇、村落、民居等圈起来收费,由小圈变大圈把社会变成封闭系统,妨碍开放性休闲旅游发展,涨价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