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成语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074971/762619420.html

更多阅读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_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_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历史典故】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典故,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典故,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声东击西的故事

关于成语声东击西的故事【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

   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

声明:《成语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为网友三生一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