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基本概述,

泰勒对希特勒个人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认为希特勒是一位贪婪的机会主义者,除了追求权力和信奉反犹太主义外,什么也不信。泰勒辩护到希特勒没有订下任何计划,而他的外交政策也只是因应机会而见步行步。他甚至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情绪根本不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其实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其实也怀有强烈的反犹太情绪,因此没有理由单独由希特勒负起反犹太人的责任,而广大民众却独善其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基本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英文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是泰勒最具争议的一本著作,当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指1939年9月以后,德国、波兰、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泰勒大胆地推翻社会主流的观点,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希特勒的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内容简介

1961年,英国历史学家泰勒 (A.J.P.Taylor) 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在这本非同寻常的书中,泰勒对历史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希特勒预谋的,尽管这次劫难有极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是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一系列外交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泰勒对此进行了大量无法辩驳的论述。泰勒甚至断言,希特勒在国际事务中除了是一个德国人之外,其本人并没有什么过错,人们之所以“把罪责从德国民众推给希特勒个人,仅仅因为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办法,”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人满意……尤其会使德国人满意。”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时,泰勒的观点与很多严肃的历史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即战胜国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引文均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是泰勒最具争议的一本著作,当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指1939年9月以后,德国、波兰、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泰勒大胆地推翻社会主流的观点,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希特勒的计划。他在书的开首首先指出,太多人深信于所谓的“纽伦堡理论”,即二次大战是希特勒与他的同谋的犯罪阴谋的结果。泰勒认为,这个理论实质过份简单方便,一笔掩盖其他国家元首的战责,亦让全体德国人民免去了承担战责的下场。这个理论也好让于战后成立的西德在冷战中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关于作者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

泰勒在1906年3月25日生于绍斯波特(Southport)百特戴尔(Birkdale),在兰开夏郡(Lancashire)渡过童年,并曾在不同的贵格会教会学校读书,而其中一所是位于约克的布特罕学校。据闻泰勒还是学生的时候,校长已说他聪明得来,却又十分反叛。泰勒最初的兴趣是考古学,年青的时候曾经是业余考古学家,对英格兰北部的教会历史很有研究。正因为对考古学怀有兴趣,泰勒渐渐也对历史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在1924年,他入读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主修现代历史。

A.J.P.泰勒1906年出生于英国兰开夏一个棉纺厂主家庭。在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求学期间,曾是该学院唯一的一位工党俱乐部成员。大学毕业后,即去维也纳大学师从普里勃勒姆研究欧洲外交史。1930-1938年执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38-1963年执教于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他是一位极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多产的作家并有活跃的社会活动。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欧洲外交中的意大利问题》、《德国争夺殖民地的最初企图》、《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历史教程》、《争夺欧洲霸权》、《俾斯麦评传》、《惹是生非者》等。此人在学术研究上好独树一帜,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总是对英、美政府的现行政策持批评态度,品评世事,臧否人物,常常语出惊人。凡此种种,都为矜持的英国大学教授圈子所侧目,被目为“知识界之牛虻”。因而,尽管泰勒著述宏富,声名远扬,公认是欧洲外交史方面的一大名家,1965年还入选英国科学院,却始终未获教授头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关于起因

他用极为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1939年的战争不是希特勒预谋的,它是一个错误,是交战双方外交上失策的结果”, 而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如此精辟简练的论述让那些冗长繁复的从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方面加以论述的历史著作黯然失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关于结束

在国际事务中,希特勒除了是一个德国人之外,他没有什么过错。

本著有关希特勒的这一章节,拟在泰勒先生此著结束的地方开始,并且将那个惊世骇俗的论断稍加修改,使之获得应有的彻底:在人类历史上,希特勒除了是那个叫做尼采的德国人之外,他没有什么过错。在尼采向人类宣布上帝已死的时候,他借用查拉图斯拉的名义扮演了上帝;而同样的戏剧性,在希勒特却直到他失去生命终了还未被他和世人所明确意识到:在一个号称上帝缺席的世界上,查拉图斯拉供希特勒之手在人类历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时没有为人意识到,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者都忙于将自己奉献为英雄,顺便把失败者定为罪犯;

今天没有明确这一点,是因为世人认同了胜利者的审判,从而将历史十分轻松地读解为好人坏人的故事;有一个叫希特勒的恶魔,纠集了所有的坏人悍然入侵,于是地球上所有的好人群起反抗,打败了坏人及其首犯希特勒,按照这样的故事框架,人们顺便批评一下张伯伦那样的绥靖主义者,其错误在于姑息希特勒的种种作孽;然后顺理成章地表扬和赞美罗斯福、邱吉尔连同斯大林在内的战争领袖,其业绩在于拯救了世界拯救了人类。历史就这样按照胜利者的尺度而不是按照泰勒那样的历史学家的原则被构筑起来,其性质一如在交战期间双方构筑的工事壕堑,既围着道德铁丝网,也架着毫不留情的道德机关枪;致使后人一跨进这段历史,除了义愤填膺一番外一无所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作者理论

希特勒本人并不是二次大战爆发的核心人物,而且还是一位在外交政策上没有不妥的德国领袖。他又引德国史家弗里茨・费歇尔的论点,指出第三帝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与魏玛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无异。此外,他又指出希特勒除了是位平常的德国领袖,而且也是位平常的西方领袖。作为一位平常的西方领袖,希特勒著实与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尼维尔・张伯伦和达拉第没有甚么分别。泰勒的论据是,希特勒希望德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但他却无意,也没有计划去发动战争。1939年所爆发的大战,实乃因意外而不幸造成,而且是每人也应负上责任。

泰勒对希特勒个人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认为希特勒是一位贪婪的机会主义者,除了追求权力和信奉反犹太主义外,甚么也不信。泰勒辩护到希特勒没有订下任何计划,而他的外交政策也只是因应机会而见步行步。他甚至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情绪根本不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其实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其实也怀有强烈的反犹太情绪,因此没有理由单独由希特勒负起反犹太人的责任,而广大民众却独善其身。

泰勒又指出,二次大战的爆发,应归根于《凡尔赛和约》之失当。该条约对德国之苛刻,足以使德国人产生复仇和怨恨之情,却不足以彻底摧毁德国潜在的军事威胁,也没法阻止德国再次成为强国。正因如此,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国际系统根本是不公义的,所以就本能地要推翻《和约》,亦所以《和约》本身是造成不稳定的一大因素也。泰勒认为,如果《和约》不是如此严苛,第二次世界大战便可能不会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精彩论述

就是对于希特勒的看法。“……现有的一个及时能使每一个人感到满意,并且看来可能排除一切争论。这个解释乃是:希特勒。他策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他的个人意志导致战争爆发。这个解释显然使从丘吉尔到纳米尔这些‘抵抗分子’都感到满意……这种解释还会使‘绥靖分子’感到满意……这种解释尤其会使得过人感到满意。……把罪责从德国人推给希特勒个人,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他已以死抵罪。身后的罪责再多,对他也没有什么伤害了。”如此多层次多方位对历来人们对于希特勒的批判做个解释,不得不使人叹服。

另一方面,泰勒也对定希特勒以及德国的罪行所依据的文件的客观性。“……证据太多,和证据太少……这些文件被挑选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证实受审人的战争罪责,还为了掩盖起诉的大国的罪责。如果纽伦堡法庭四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单独主持此事,那它就会更加肆意毁谤。西方大国将要提起苏德条约;二苏联则将以大谈慕尼黑会议和更加暧昧的交易来反唇相讥。既然是四国的法庭,唯一可能遵循的方针就是假定只有德国一国有罪。判决在审判之前已做出;文件只是被用来证实早已确定的结论。”用如此严密的逻辑来揭示当时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同时也告诉世人,对于希特勒,不应该只是按照传统世人的观点来看待,这样永远也不可能接近历史本身,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本书一开始就申明的自己写本书的侧重点――“我现在关注的是了解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对之辩解或者谴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精彩赏析

风格特点

在泰勒的笔下,当时国联的孱弱无能跃然纸上,不乏幽默,笔锋犀利,直至本质。

“列宁是发现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战争的第一人;而且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打着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这一点。当然他是对的。因为1914年时每个大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明显地"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正好同样明显的是它也曾经"造成过"前一代的和平。这就是另一个解释一切因而什么也不能解释的笼统解释。1939年前资本主义大国英国和美国是最急于要避免战争的国家;而在每一个国度里,包括在德国,资本家是最反对战争的阶级。确实,如果谁要指控1939年的资本家,那就得指控他们的和平主义和胆小怯弱,而不是追求战争。”《第六章 半武装的和平》

文辞品味

呵呵,不知我们坚定的列宁马克思信仰主义者看到这段会有何感想?

“法西斯主义的作用表现在公共道德上,而不是经济上。它永久地败坏了国际交往的风气。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自我炫耀摆脱了公认准则的束缚。他们对作出的承诺根本不打算信守。墨索里尼公然违背意大利保证信守的国际盟约。希特勒在头年重申洛迦诺,只是为了在次年背弃它。西班牙内战期间这两个人公开嘲弄他们对之发过誓的不干涉制度。当在人怀疑他们的言词或提醒他们违背了诺言时他们还怒气勃发,更是把这同一手法推进了一步。其他国家的政要们被这种无视公认准则的行径弄得莫名其妙,却又想不出别的办法。他们继续寻求某种协议,它对法西斯统治者要极有吸引力,以致能争取他们回到诚信守约上来。1938年张伯伦在慕尼黑做了这件事;斯大林则以1939年的纳粹―苏维埃条约做了这件事。这两位后来都对希特勒依旧我行我素发了一通天真的义愤。

不过,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某种性质的协议似乎是除了战争之外的唯一选择;而且直至最后始终存在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某种难以办到的协议就在前面拐角处。非法西斯主义的国务活动家们没有逃脱那个时代的污染。煞有介事把法西斯独裁者当作"绅士"来对待,他们自己却不再是绅士。英国和法国的部长们,一度委身于独裁者并不存在的诚信,当别人仍然表示怀疑时,他们接着也怒气勃发起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不干涉一事上公然撒谎;张伯伦、勃鲁姆和德尔博斯也好不了多少。西欧的政治家们蹒跚在一片道义和心智的浓雾中―有时为独裁者所欺骗,有时自己欺骗自己,更经常的是欺骗他们本国的公众。他们也开始相信,某种肆无忌惮的政策才是唯一机智的对策。很难设想,爱德华・格雷爵士或德尔卡塞会把他的名字签在慕尼黑协定上;也很难设想列宁和托洛茨基,不管他们怎样蔑视布尔乔亚道德,会把他们的名字签在纳粹―苏维埃条约上。”―《第六章 半武装的和平》

面对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无赖行径,英法苏也无奈了,只好也采取无赖行径来保护自己,于是慕尼黑协定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纷纷出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争议

此书在出版的时候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响和争论,并遭到很多人的大肆抨击。由于此书发行后不久,信奉新纳粹主义的美国史家大卫・霍根(David Hoggan)在1964年发行《被迫出的战争》(Der Erzwungene Krieg)一书,以致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被公众与新纳粹主义混为一谈。泰勒于是加以反驳和否认,并对霍根的书加以批评,指出该书所说的英、波阴谋使德国无辜牵连一事,乃无稽之谈。

舆论对此书有林林总总的批评,包括不满泰勒所说,绥靖政策是合理的政治策略;二次大战是《凡尔赛和约》所命定,又是外交失败的“意外”结果;希特勒是一位“平常”的领袖;以及忽略了纳粹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所起的作用。在众多抨击中,以休・特雷弗-罗珀最为突出。泰勒在书中指出,从1937年的《霍斯巴赫备忘录》所见,希特勒并没有就大战立下任何计划。可是特雷弗-罗珀却反驳,指出希特勒在备忘录中清楚表达开战的意欲,而大战的爆发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另外,其他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的史家还包括了艾萨克・德意志(Isaac Deutscher)、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格哈特・温伯格(Gerhard Weinberg)、哈利・辛斯利爵士(Sir Harry Hinsley)、约翰・惠勒-班奈特爵士(Sir John Wheeler-Bennett)、戈洛・曼、戈登・A・克雷格(Gordon A. Craig)和A・L・罗塞(A. L. Rowse)等等。此外,亦有不少史家撰写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书籍,对泰勒的论点加以反驳。

一如英国,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于1962年1月在美国发行的时候,也遭到了舆论一致愤怒的抨击。几乎每一位美国史家都对该书留下了负面的书评。相反新纳粹主义组织却宣称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已“宣判”希特勒无罪,不须负上战责,而且更称誉于泰勒。泰勒对此备受困扰,除了多次强调自己与新纳粹主义份子没有丝毫关系外,又高调表明自己对新纳粹主义感到极度反感。

泰勒对意大利的评价也成为学界的批评要项。泰勒形容墨索里尼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但背后却是一个无能笨拙,没有任何信仰的领导人。他又点出墨索里尼最初帮助英国和法国组成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以抗衡德国,只是因为意大利后来因入侵阿比西尼亚而被国际联盟制裁一事,才使墨索里尼转投纳粹德国。近年来,不少意大利历史学家对此作出挑战,他们认为墨索里尼信奉以“生存空间”为外交方针,并视地中海、巴尔干半岛、中东和非洲之角之土地为他们所应得的。只不过是因为英、法两国盘踞地中海才使意大利之国力不能伸张。

最后,泰勒亦因为以“腐化堕落”(La décadence)形容第三共和国而备受批评。泰勒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一个衰落的政权,政治不稳、党派分裂、政坛频频更迭、贪污严重,加上种种失业、罢工、暴动和民众失望的情绪,使第三共和濒临于左翼和右翼间的内战。在第三共和国的众多总理中,只有对人民阵线政府的莱昂・布鲁姆较有好感,认为他在任内有切实推行社会改革。不少法国的史学都认同泰勒的观点,但他们多不认同他以过份讽刺的手法来描写法国政治。

虽然泰勒因为此书而备受非议,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仍然在史学史的范畴内,被视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分水岭。以下列出一些史家对此书的一些褒奖梗要:指出绥靖政策是一项受欢迎的政策,而且是英国外交政策在1933年以后的延续。推翻以往认为绥靖主义者只属少数,神秘地在1930年代中期“骑劫”了英国政府,而且为广大民众所反对的观点。德奥合并不是奥地利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奥地利不是受害者。

首位以正常人,而非“狂人”来描述希特勒的历史学家。指出德国自1871年至1939年外交政策的延续性,虽然这种延续性仍存有很大的争议。指出德、意外交政策的飘忽性,继而引起学界对德、意外交政策是有计划,抑或是见机行事的辩论。

指出希特勒是机会主义者,从而引发其他史家反驳希特勒是“知行合一”的人,但却以弹性的手法达至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意义

泰勒的这本书视野高阔,语言精警,向几乎每一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存结论发出了挑战。泰勒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希特勒按“计划”和“时间表”预谋策划的结果;绥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懦怯的同义词;这场战争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更大破坏,直接产生于各国政治家们事与愿违的忙中出错。此书一出,学界震动,立即激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动感情的争论。争论不仅在学术讲坛和专业刊物上展开,还曾扩展到电视荧屏甚至家庭内部。贬之者认为此书是为希特勒翻案,是对一系列公认的历史判断和价值标准的放肆亵渎;褒之者则认为它标志了一个新的“修正学派”的兴起,泰勒则是当代英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对一本书及其作者的褒贬竟如此极端的对立,这在学术史上确是不多见的。但是,不管这场争论的最终结果如何,在二战起源问题上定于一尊众皆诺诺的局面被打破了,人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深入探讨,还有这么多问题可以重新思考!

争论初期的激情逐渐平复以后,随着研究环境的改善和大量档案资料的解密公开,二战起源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人们通过平心静气的研究,既发现泰勒这本书的许多粗疏、武断、强词夺理和自相矛盾之处,同时也惊异于他的许多独到见地和敏锐观察(有时几乎是直觉的推测)居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回顾起来,谁都不能否认这本书振聋发聩的开创性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评价

关于本书:在西方学术界,泰勒的这本书已被列为经典史学著作之一。这是因为泰勒的这本书视野高阔,语言精警,向几乎每一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存结论发出了挑战。泰勒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希特勒按“计划”和“时间表”预谋策划的结果;绥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怯懦的同义词;这场战争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更大破坏,直接产生于各国政治家们事与愿违的忙中出错。此书一出,学界震动,立即激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动感情的争论。

《外交事务五十年书目》在评介本书时告诫读者:“这是一本重要的书――精警、冷嘲、精心编撰――但是应该参照它仍在招致的评论来读它”。对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尚且如此,我们就更应当持审慎的批判态度,切切不可像南方人吃茶淘饭那样不加咀嚼和辨味就大口吞下去。

关于作者:此人在学术研究上好独树一帜,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总是对英美政府的现行政策持批评态度,品评时事,臧否人物,常常语出惊人。凡此种种,都为矜持的英国大学教授圈子所侧目,被目为“知识界之牛虻”。因而,尽管泰勒著述宏富,声名远扬,公认是欧洲外交史方面的一大名家,1965年还入选英国科学院,却始终未获教授头衔。

“这既是对阿比西尼亚也是对国联的致命一击。52个国家曾经联合起来抵抗侵略;他们完成的全部业绩就是使海尔・塞拉西在国联大会发表一次申诉而进一步冒犯了意大利;然后又因其罪在把国联盟约当真而赶走了他。日本和德国已经退出了国联;1937年12月意大利也随之而去。国联只是靠着对其周围发生的事情别转了眼睛才得以继续存在。当外部势力干涉西班牙内战时,西班牙政府向国联呼吁。

国联理事会起先答应"研究这个问题";接着表示它的"遗憾",并同意把普拉多博物馆(位于马德里,藏有世界上最丰富最全面的西班牙绘画以及其他欧洲画派的杰作)的图画收藏在日内瓦。1938年9月,国联大会恰恰召开在捷克危机的紧急关头;它设法在毫不理会一场危机正在展开的情况下度过这届会议。1939年9月,没有一个人费神去通知一下国联战争已经爆发。1939年12月,国联以入侵芬兰为由开除了苏俄―国联大会一字不提德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以忠诚地遵奉瑞士的中立。1945年,国联有一次最后会议以自我了结,并把它的资产移交给联合国。”―《第五章 阿比西尼亚事件和洛迦诺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地位

英国学者A.J.P.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初版于30年前的1961年。在这之前,尤其是在这之后,涉及同一主题的历史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它们都在或一方面有其不等的价值。然而,唯有泰勒的这本书,至今还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就专业研究者而言,不论他们对本书的观点赞同与否,也都不能回避地要对它作出讨论。在西方学术界,泰勒的这本书已被列为经典史学著作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基本概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30103/24710.html

更多阅读

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电影下载

昨天看《阳光小美女》,看评论有人说《菊次郎的夏天》是类似风格的电影,再加上之前就想要看但是一直没看,就找来看了。还真是风格有些相像,前面都是有些沉闷、boring,后面都还比较不错。影片开头出来沉郁的小孩子叫正男。然后就在心里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简介德国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

《第二次冒险》说课稿 第二次冒险

《第二次冒险》说课稿一、高屋建瓴说目标1、说单元教学目标:感受词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习英雄们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2、、说本课教学目标:课文故事,歌颂了法国人民在邪恶势力斗争中所体现的人性美。文中很多词语感情色彩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次备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次备课【教材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材分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组课文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整组

声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基本概述,》为网友毕业不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