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 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 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 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 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都是古代小孩聪明机智的小故事,还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 果却安然而返,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童区寄传》。

二 作家简介:

1.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非常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成的完美结合,强调作家创作上的严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三戒》。

2.写作背景 《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且社会非常不平等,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通顺流畅

3.字词质疑,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块解决。

4.找生单独读,齐读

四 译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给予适时点拨

(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2.相互质疑,师生问答,生生问答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3.归纳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特殊句式)

五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

1.要求学生找出区寄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用“我从________句中,看出区寄是一个___________ 样的孩子。”的句式说话。

过渡: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认识到一位沉着机智,聪明过人,勇敢坚强,不畏强暴的孩子形象。这些都是我们从作者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的,属于对他的正面描写。

3.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展示交流结果,老师总结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过渡:这些也能从一个方面塑造区寄这个人物,属于对他的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区寄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六 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思考:你从区寄的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从区寄这个小英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会积极应对,开动脑筋。另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一些自救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去对付突如其来的困难。

板书:

正面描写――沉着机智 聪明过人

勇敢坚强 不畏强暴 少

区寄 年

侧面描写――淳朴可爱 不慕荣利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柳宗元简介。

2、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4、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这是为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义。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2、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荛 布囊 逾 恒状 易之 为市 植刃 微伺 缚 因 得童 恩 专 即 虚

二豪贼劫持 布囊其口 植刃道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之虚所卖之

郎诚见完与恩 持童抵主人所 疮手勿惮

3、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 为儿恒状 以缚背刃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虽疮手勿惮 大号 愿以闻于官 留为小吏,不肯 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自由读课文。

1、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作业: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也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二、相互质疑,合作探究。

1.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

2.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和对手的哪些弱点?

3.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4.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

5.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

6.读了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7.通过本文作者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三、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纯朴可爱、不慕荣利,是一个少年英雄。

四、归纳本课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几个词语。例如:即“即藏其尸”(马上,立刻)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接近)……

五、作业:

合作完成“阅读练习.探究”3、4两题; 背诵全文。

《童区寄传》补充注释

〔郴州〕一作“柳州”。郴州属现在湖南,柳州属现在广西。《文苑英华》作“柳州”,较为可信。按,传前作者说,童区寄事乃“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桂部,即今广西桂林。唐高宗永徽以后,把岭南道分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部,统称岭南五管。杜周士元和年间任桂管从事,即桂州刺史的僚属。故陈景云《柳集点勘》认为“郴州”当为“柳州”之误,理由是:“区寄事既闻之桂部从事,而区寄乃郴州荛牧儿,郴系潭部属郡,非桂所部。又传言‘州白大府’,‘刺史颜证奇之’。据旧史(指《旧唐书》),颜证以贞元二十年(804)除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则州所白大府,盖桂管非潭部也。‘郴’当从《文苑》作‘柳’。”章士钊《柳文指要》亦主此说。

〔逾〕超过。

〔之墟所卖之〕前一个“之”是动词,意即往、到。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区寄。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不一般。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识记柳宗元简介。

2、理清课文大意,理解、记忆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记忆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一分钟演讲,注意声音、目光、站姿。

一、悬念导入。

“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只为有声名、有地位的人立传。

而区寄只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为什么要给他做传呢?请大家认真学习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一探作者用心之究竟。

二、作者简介。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简洁的笔墨点画勾勒,就能处处动人心魄。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义。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3、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荛 布囊 逾 恒状 易之 为市 植刃 微伺 缚 因 得童 恩 专 即 虚

二豪贼劫持 布囊其口 植刃道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之虚所卖之

郎诚见完与恩 持童抵主人所 疮手勿惮

4、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 为儿恒状 以缚背刃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虽疮手勿惮 大号 愿以闻于官 留为小吏,不肯 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自由读课文。

1、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找出仍难读、难解的地方,并做好标记。

2、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把握停顿。

六、作业:1、理解、记忆重点字词。

2、书面翻译前两段。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一分钟演讲,注意声音、目光、站姿。

一、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记忆。

荛 布囊 逾 恒状 易之 为市 植刃 微伺 缚 因 得童 恩 专 即 虚

二豪贼劫持 布囊其口 植刃道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之虚所卖之

郎诚见完与恩 持童抵主人所 疮手勿惮

二、检测课文熟读程度,先齐读,然后个别检查。

三、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也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四、相互质疑,合作探究。

1.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

2.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和对手的哪些弱点?

3.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4.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

5.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

6.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7.通过本文,作者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纯朴可爱、不慕荣利,是一个少年英雄。

六、归纳本课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几个词语。例如:即“即藏其尸”(马上,立刻)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接近)……

七、作业:

1、合作完成“阅读练习.探究”3、4两题,四人一组交一份作业;

2、 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句子。

3、明天晨读时,将课文读至基本会背。

第三课时

课前一分钟演讲,注意声音、目光、站姿。

一、检测重点字词。

二、检测课后练习3、4题。

三、尽量运用课文词句,复述故事情节。

关键词句: 为儿恒状 以缚背刃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虽疮手勿惮 大号 愿以闻于官 留为小吏,不肯 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检查课文背诵。先自由朗读,试背,查缺补漏;然后同桌互查。最后抽查各组代表。

五、检查重点句子翻译,找四个同学爬黑板,两个较好,两个需要督促的同学,其他同学在下面书面翻译。

(1)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2)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3)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六、完成《互动》之“积累运用”'部分。有时间有能力的同学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部分。感到略有难度的同学可以先参考答案,再求理解。

七、作业:

1、理解记忆重点字词,晨读时同桌互提。

2、书面翻译全文到课堂笔记本上。

3、背诵全文,同桌互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10103/89785.html

更多阅读

《捕蛇者说》中考题集锦 捕蛇者说中考题及答案

《捕蛇者说》中考题集锦一.2004年浙江省上虞市柳宗元笔下的“永之人”为何要争着去捕蛇呢?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4题。(9分)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赋敛之毒(毒害)(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若毒之乎(你)更若役(你的)(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时而现焉(蛇)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2、说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翻译

主题: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练习及答案

捕蛇者说唐 柳宗元一、词解永州之(结构助词,的)野产异蛇:黑质(质地,这里指蛇的身体)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白章(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咬)人,无御(抵挡)之( 代蛇毒    )者。然得而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把肉晾干)之以(把)为(制成)饵,可以已(治愈)大风、挛踠、

《捕蛇者说》原文、译文和解释 离骚原文及译文

《捕蛇者说》原文、译文及注释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产:产出、天然生长而,连词,表并列;异,奇异、特别;质:质地章:花纹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

声明:《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为网友成为天下万人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