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商业中心布局 《网商十年——新商业文明序曲》第二章



 

第二章 萌动

(1999~2003)1999~2003年,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来说,是一个经历了大喜到大悲,然后又逐渐回归平静的过程。

春雷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指的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春回大地,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对于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来说,20世纪90年代,可谓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1991年美国成立商业互联网交换协会(CIX),开始推动互联网的商业服务。在当时的副总统戈尔的推动下,克林顿政府公布高性能计算法案HPCA,建成国家科研和教育网(NREN)。明尼苏达大学推出Gopher,使用户能十分容易地存取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

1992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推出了World Wide Web。美国政府公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纲领,简称NII计划,在全世界掀起信息高速公路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互联网技术的企业网成为一个新热点,各大企业纷纷建设自己的互联网,这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企业的大发展。

雅虎、eBay等重量级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一时期宣告诞生,这些企业对后来的全球互联网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启动相对较晚,但是正如惊蛰之后的昆虫一样,一旦苏醒,就开始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1999:互联网的江湖

1999年的中国,是属于互联网的江湖。

李彦宏、陈一舟、周云帆、杨宁、黄沁、张永青、唐海松、邵亦波、沈南鹏这些在美国发展得顺风顺水的海归,都纷纷在1999年卷入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他们毕业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百万元年薪,但因为互联网,他们回来了。

这一年,26岁的邵亦波回到上海,租了间两室一厅的公寓房开始创业,起初合作者只有一个中学同学。当年8月18日,易趣网正式运营;9月8日,他在报纸上做了半版广告,当天上午网站就“挤爆”了。这也是中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雏形。

----同样是1999年12月24日,圣诞节的前一天,在美国拿到风险投资的李彦宏坐上了回国的班机。已经在美国IT界闯荡多年的李彦宏,亲眼目睹了互联网,尤其是搜索引擎技术改变美国社会的过程,他一直梦想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回国创立自己的公司——百度。

马云、马化腾、陈天桥、朱骏、李国庆、季琦这些本土成长起来的奇才,也在1999年开始追逐起自己的互联网梦想,这些人都曾在传统领域中获取过商业上的成功。他们的正式介入,让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实践开始变得更加丰盈。

这一年的2月10日,刚刚成立3个月的腾讯公司开通了即时通信服务,正式推出了第一版QQ(当时叫OICQ)。正是凭借这个OICQ,在随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马化腾改变了国人的沟通方式,甚至是生活娱乐方式。

1999年11月,26岁的陈天桥和他的几个朋友聚集在上海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中,经过几夜策划,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开张了,其50万元启动资金是东拼西凑来的。

也是同一年,李国庆和俞渝在北京创立了当当网,希望仿效亚马逊的模式,建立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图书音像店。1999年11月,得到IDG、卢森堡剑桥、软银等公司1000多万美元投资的当当网正式投入运营。这些投资共换取当当网59%股份,俞渝、李国庆夫妇及其创业团队持有剩余的41%。

以珠峰高度命名的8848网站也在这一年开张。1999年1月,8848从4个人、约16万元人民币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标志性企业之一。1999年11月,英特尔公司总裁贝瑞特访华,称8848.net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

闻到互联网泡沫味道的VC也蜂拥而至,其中最活跃的有两家,一家是孙正义领导的软银,他们采取的是精品战略,UT斯达康是他们的杰作;另一家是熊晓鸽和周全掌管的IDGVC,他们采取的是群狼战术,广种薄收。

以下是1999年从VC那里获得真金白银的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名单:

1999年年初,新浪网宣布获得了包括高盛公司在内的海外风险投资2500万美元,这是当时国内高科技行业获取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它也拉开了1999年国内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资本市场的序幕。

1999年4月,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OTC市场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贸网公司(www.chinae.com),继1998年12月在美国上市后,又成功地在德国柏林的OTC市场实现了第二上市。

1999年7月,中华网(www.china.com)在美国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成功上市,当天股价狂飙235%,以67美元收盘,高出上市价格两倍多,成功募集资金9600万美元。消息一出,轰动了国内市场。

1999年10月,实华开(www.sparkice.com)完成了第二期融资,总融资金额900万美元,并且准备尽快到纳斯达克上市。

1999年11月,新浪网再次宣布获得6000万美元的国外风险投资,这次的风险投资中,有大名鼎鼎的戴尔公司。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中国加入WTO协议的当天,一家刚成立半年多的互联网公司——世纪永联,在美国的OTC市场借壳上市成功,几天内股价从9美分跃升为2.88美元。

1999年11月底,“久已不鸣”的瀛海威融资成功,随即在中国香港注册了新公司,准备实行“两头在外”的经营方略,目标直指新创立的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

海归、商人、极客、VC推手,这四类人一起齐刷刷地汇聚于1999年,1999年就这样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黄金、最灿烂、最辉煌、最值得狂想的大年份。

银行业中的先行者也开始拥抱互联网。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建立了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全国联通“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

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的神经再一次得到舒张,好日子来了。

湖畔花园的奇迹

1999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五。像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杭州依然沉浸在浓浓的喜庆年味里。在西湖区文一西路湖畔花园的一所普通住宅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15个年轻人聚拢在这里,又是演讲,又是录像,又是拍照。

这是一场怎样的秘密会议?事实上,这群人正酝酿着一次创业,而这也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员工大会。会议的主角,当然是激情澎湃的马云。

面对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14个或站或坐的听众,马云站在桌子后面,用了3个小时激情地介绍了自己的计划,抒发了自己的愿景。这距离他的上一次演讲,已经过了4年,当时,他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自从1995年辞职后,他几度创业,但却很久没有这样的演讲机会了。

“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儿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讲得兴起,马云掏出兜里的钱往桌上一拍,“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大家一共凑了50万元,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而且,“你们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我得另请高明。”马云还对自己的妻子、同事、学生和朋友说。

此刻,距离马云的北京大军杀回杭州刚刚1个月的时间。

这位后来闪耀出传奇般光芒的人物,同样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94年年初“玩票”似的创办海博翻译社之后,“而立之年”的马云就一直梦想着花10年时间去创办一家公司,然后再回学校去教书。他不仅仅是想想而已,一年后,他果真辞职了。在辞职之前,马云就创办了“中国黄页”——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

多年以后,当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网站声名鹊起,许多人通过公开资料重温阿里巴巴创业的历史时,发生在湖畔花园的这一片段已经严重“失真”,甚至被神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当时,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当然,通过电话连线,他们三人并未错过马云的精彩演讲。

事实上,即使在场的14位听众,也并不像后来坊间所称的深深被感染、信心十足、目光坚定,当时负责照相及录像的金建杭说:“照片里大家的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空洞的。”

迷茫的原因是,马云讲到了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以一个人较为理想的寿命为参照,后来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金建杭回顾说,“对我们这10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之一,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10多个人,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所以也觉得不靠谱。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合适,但这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此时的中国,已经一只脚踏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1999年,中国的入世谈判进入了最困难的攻坚阶段,中美两国频繁沟通,双方寸土必争,那年的全国两会上,朱镕基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根据当时中国政府的执著精神及对外界释放的信号,不难设想的是,中国最终入世尽管充满波折、艰苦异常,但却是个必然的结局。1999年11月,中美入世协议签订,两年后,中国正式加入WTO。

对此,马云当然能够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中国未来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避免。马云无意中感知到了最重要的趋势。

阿里巴巴的诞生,对网商群体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平台化为特色、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的阿里巴巴,从诞生之日起,就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模式。网商历史的篇章正式开启了。1999年主流媒体对于阿里巴巴的评价:

“现在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商人的网上社区,大量的来自全球范围各行各业的即时商业信息和公司主页,肯定让每一位商人如获至宝。”|!---page split---|

——《互联网周刊》,1999年9月27日

“我国建起了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阿里巴巴网站。”

——新华社,1999年11月18日

“阿里巴巴提供的商务服务为中外厂商搭建了国际贸易平台,在所调查的300多个用户中,已有70%在半年内有成交记录,江苏连云港一家食品公司通过这一平台,半年成交三百多万美元。国有企业山东兖州煤矿通过这一平台,一个月内收到五十多个国家的订货查询信息二百余条。”

——《经济观察报》,1999年

“阿里巴巴网站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市场(Business to Business-Market),震撼整个互联网业界。”

——中国香港《文汇报》,1999年10月10日

高歌猛进的年代

大幕正式拉开。在1999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启蒙运动的大潮中,国际创投们纷纷用“热钱”表达了他们的热情。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1999年5月19日,沪深股市悄然上涨51点和129点,收于1109点和2662点。领涨的是带有网络概念的股票,如海虹股份、综艺股份、东方明珠、广电股份、深桑达等。这根平地而起的阳线升势突然,继而凌厉,一拉就是一个多月。

“5·19”行情最红的两只股票——海虹股份和综艺股份,背后都各藏有一家当时红得发紫的互联网公司,前者是联众,后者是8848;再加上这一年的7月,名不见经传的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并大获成功,更点燃了创业者和资本对互联网的狂热情绪。

大幕正式拉开。在1999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启蒙运动的大潮中,国际创投们纷纷用“热钱”表达了他们的热情。以新浪为例,1997年10月~1999年不足两年的时间内,新浪就完成了3轮融资:1997年10月,美国三家投资机构——华登集团、美洲银行罗世公司、艾芬豪国际集团对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投资650万美元;1999年4月,新浪再度获得华登等国际资本投入的2500万美元;1999年11月7日,美国戴尔、创新科技、日本住友商社等又对新浪投入超过6000万美元的资本。

2000年,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对海外上市的冲刺。新浪网于4月13日率先出手,网易、搜狐紧跟其后。三大门户网站在几个月内相继登陆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业在一片喧嚣浮躁中正式起飞。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很多人都还记得瀛海威这句经典的广告语。那是1996年,中国互联网发端之时,中国知道互联网的人还不多。2000年,中国人已有“在路上”的感觉——网民激增至890万,能上网的计算机350万台,电子商务开始起步。网络的魔鬼身材初现,吸引了资本的火辣目光。中国最好的广告牌上几乎都写着某个互联网公司的名号,大家比着烧钱。最煽情的说法是,一个碗上写着.com的乞丐都能拿到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上市、上市、上市!”这是当年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共同的理想和口号。

也就是这一年,成功拿到高盛等500万美元的风投后,阿里巴巴从湖畔花园拥挤的居民楼搬到了华星大厦宽敞的办公楼里。

E国一小时:大胆的B2C试验田

在整个互联网产业都处于高烧状况的情况下,极具互联网DNA个性特征的电子商务产业自然也不甘落后。E国商城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张永青,E国公司总裁,他与著名的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是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当张朝阳创造了搜狐神话的时候,还身在海外的张永青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有了回国创业的冲动。

1998年,张永青带着自己在华尔街6年的积蓄和50位朋友的投资共计1000万美元,回到了阔别12年的中关村。这时,正值中国网络热潮的兴起时期,不过,他却看到大多数靠风险投资建起来的网站,正坐在火山口上——这些网站都缺少清晰的商业模式。

张永青没有立即动手。回国后的前两个月,他天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做调查,不久,张永青便在一个小区里建起了他回国后的第一个实体企业——仓储式超市。接着,张永青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建起了十几家超市连锁店。

2000年3月中旬,张永青在连锁店的基础上,又在京城的东西南北建立了几十个储货网点。有了这个庞大的货物销售与储存网络作后盾,张永青酝酿了两年的电子商务网终于开通了。他们大胆地向网民们推出了这样的服务承诺——E国一小时。也就是说:住在北京四环路以内的居民,只要点击E国网站购物,公司保证从网上下单到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只需要一个小时。

2000年3月27日,E国一小时试开通,50名身着E国红马夹的配送人员出现北京的大街上。这一天,E国没有开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只是在E国总部希格玛大厦邀请了一批记者,开了个媒体沟通会。公司高管心情紧张,亲自到配送点督战,保证不在第一天出问题,带领配送人员熟悉北京的高楼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和居民小区。还不错,由于订货人少,定货量也小,第一天的订单全部顺利送达。

当天活动没出问题,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也随即展开。印有E国一小时字样的鼠标垫、杯子等宣传品随处。百事可乐、统一方便面也成了合作伙伴。E国首批宣传费用为30万元,很有作用,E国在京城的知名度很快鹊起。

----2000年4月15日,E国一小时正式开通。这一模式在北京的网络企业中着实掀起了一股小浪。有人大叫“累死E国”,也有人高呼“E国万岁”。许多在四环以外的好事者,用只买一听饮料的办法考验E国一小时,人们在半信半疑中注意着,很多人相信一小时到货80%是异想天开。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街头E国的红马夹越来越多。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400人。

从外表看,E国的登场的确是风光十足、光芒四射。但实际上,E国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从开通到6月,E国亏掉了100多万元,平均每个月亏损30万元。到了2000年年底,E国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开始拖欠供应商的资金。

2001年,E国一小时低调收场。

B2C先驱的反思

对于E国一小时,业内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造成E国外部风光、内部窘迫的原因何在?

信息化系统没有跟上,是E国陷入被动的一个直接原因。做B2C电子商务有一个前提条件,正式上线前要把MIS做好。但是,E国的MIS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成本偏高和不能及时配送的问题。没有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都是手工操作。结果,数据每周延后,都有错误。2000年6月,张永清终于决定E国自己开发MIS。但原来的数据必须统计清楚。2000年第四季度,MIS终于开发出来。可惜的是,由于以前的账务实在太过纷繁芜杂,导致基础数据录不进去,MIS系统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从大的环境来看,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接受度还比较有限,同时缺乏在线支付、配送服务的支持,这才是中国电子商务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2007年,张永青在接受媒体的一次采访中,反思了当初E国一小时失败的原因。

“在做之前论证过这个事情,从理论上还是满足的,作为快速消费品25%的毛利是可以保障的。像冰露矿泉水,进价6毛钱一瓶我们卖1块钱一瓶,4毛钱利润,毛利足够高的。”张永青说,“但是实际上遇到了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说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包括你要管理接近上万种产品,这个时候对我们挑战蛮大的。从顾客服务到商品组织,可以想象这里面的环节太多了。这么多的环节,要是万无一失的话几乎不可能。”

“我觉得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失败,失败以后再失败。我们在调整,但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失败,我们不断投入,总觉得10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最终来讲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后来有一个定论,电子商务要做小,而不是作大;电子商务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大。”

不管如何,E国一小时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先驱,其意义却是无法磨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在中国B2C市场上风光无限的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绝对应该向E国一小时这位昔日的先驱敬礼。正是汲取了当年失利者的教训,后来者才能顺风顺水地前进。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2000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环境,这方水土是否能够养活风起云涌的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来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用体系、物流和技术能力。|!---page split---|

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建设落后,没有美国那样完善的网下信用体系,以现金交易为主,信用卡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电子商务所必需的物流要素也不成熟,中国物流配送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硬件设施角度来看,1999年年初,美国的PC装机量就已经超过1.2亿台,并且有56%已经接入互联网。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cn下注册的域名48695个,www站点约15153个,国际出口带宽351M。从硬件设施来看,中国显然远远落后于美国。

其次就是网民特点制约因素。中国互联网用户70%以上在30岁以下,53%在24岁以下,这和美国显著不同。中国网民年轻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美国的网上消费行为特点:①因为收入低,所以消费水平低,每个网民个体通过网络支出的费用都是有限的。②网民都是年轻人,有很多网民如学生等甚至没有收入来源。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其兴趣爱好和消费特征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明显不同,游戏娱乐和交友的需求比较明显;对网上购物和商业交易,既缺乏兴趣和动机,也缺乏相应的能力。再加上昂贵的计算机价格和上网费用,电子商务的起步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底气不足。

退潮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又如中国古代就已经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按照新浪网前掌门人王志东的说法,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泡沫从涨满到破灭的一年。方兴东描述道:“短短一年内,中国互联网就从狂热到剧冷,从热捧到抨击,从掌声到唾骂,从得意到失意,走完了两个极端之间的全部历程。”

由于资本高度集中于一两个产业,导致资本的严重浪费和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几千亿美元的资本集中到与互联网有关的产业,但带来的利润却只有几十亿美元,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

美国经济整体过热的迹象越发明显。以美国消费信贷为例,距爆发纳斯达克风暴最近的1999年11月~2000年2月,三个多月就净增了515亿美元,过度的泡沫必然孕育破裂的凶险,股市崩盘已经不可避免,纳斯达克更是首当其冲。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产成一场飓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2000年3月中旬,美国东海岸迷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炙手可热的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了它的历史最高点:5132点,随后便急转直下。随着几支生物科技类股票的率先暴跌,纳斯达克指数从13~15日的三天时间内,连续每天暴跌100点以上。随后,以.com为代表的网络股便“后来居上”,成为股指一泻千里的领头羊。

不久前还在鼓噪纳斯达克指数要突破6000点的分析师们,集体陷入了恐慌和缄默。

----看看这组数字就会知道这次天灾有多严重: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指数跌破2600点大关,与年初的5132点的历史高点相比跌幅接近50%;2001年4月4日,指数跌至1619点;到了2001年9月,更是一度跌到了1300点。曾经承载了无数高科技幻象的纳斯达克彻底崩溃。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们,同样遭受到了重创。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美元生死线;网易和搜狐则沦为垃圾股的行列,股价也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的水平徘徊,当时搜狐的掌门人张朝阳甚至用自己的钱去购买公司股票。这就是当时“网络泡沫”破裂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真实写照。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com这个由资本市场一手推上去的五彩泡沫,最终破灭了。昔日对互联网概念趋之若鹜的投资者们,如同躲避病毒一样,开始对互联网敬而远之。纳斯达克指数陷入低谷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资者都对互联网公司关上了大门。这股两年前刚刚兴起的追捧互联网公司热潮仿佛是一场戏剧,戛然而止了。

当时,有一个叫做Webmergers.com的互联网行业调研公司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1年全美共有537家.com公司倒闭或破产,倒闭数量是2000年的一倍以上。

就此,互联网的春天彻底结束。整个互联网领域一片肃杀气氛。

这场源自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就像平静的湖面被骤然投入了一个石子,波纹便连绵不断地荡漾开来,荡向全球各个角落。

中国自然也未能幸免。纳斯达克的飓风,卷走了西方资本对互联网的热情,也切断了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后的“奶源”。当网站的钱接近烧完,却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捂紧了钱袋,大批资本开始从中国互联网领域撤离。弹尽粮绝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能悲壮地倒下……E国一小时倒了,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

导致这场悲剧的,除了资本的盲目性之外,其实同当时的客观环境也不无关系。

当时,互联网仍处于启蒙和普及期,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习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据美国计算机工业年鉴公司当时公布的报告,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在1999年年底约为2.59亿人,其中,美国1.1亿人、日本1800万人、英国1400万人、加拿大1330万人、德国1230万人,而中国的网民数量仅为630万人。630万网民中,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很大的一部分是早期的中国互联网精英,而真正的中小企业老板又有多少呢?所以,中国互联网精英在那个背景下激情澎湃的扩张,注定是不合时宜地狂奔,注定是要遭受重创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电子商务专家荆林波在200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把网络公司看做是网络经济的主体,以为.com公司可以擎起一个新世纪的想法就是愚鲁的,事实上互联网不再属于一个特定的行业,它属于成千上万家公司所跨越的上百个行业。网络经济的主体是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和向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的传统公司,研制、生产、销售或提供互联网和网络公司所需设备、软件及其服务的制造商和服务商。也就是说,只有传统公司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价值链,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互联网经济才能有足够的支撑。有了传统企业的觉醒,才会对网络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从长远来看,传统企业与网络企业的界限日益模糊,未来的传统企业必将吸纳网络技术及其他新技术,嫁接成为新型的企业。

从现在看来,荆林波的这番话无疑是正确的,它点明了互联网公司生根长大的法则,即同传统产业紧密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被财富梦和投资热烧红了眼睛的网站们,已然把这种忠告抛之脑后。

阿里巴巴:跪着过冬

【马云语录】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2000年1月,正值春节前夕,阿里巴巴也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当中。由于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已经到位,加上高盛投资的500万美元,阿里巴巴手中已经握有2500万美元的巨资,扩张已经是箭在弦上。随后,阿里巴巴开始了全球跑马圈地的扩张:在日本、韩国建立合资公司,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在欧洲设立办事处,在中国香港建立总部……

阿里巴巴的这次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平均每个月要“烧掉”近100万美元,直到纳斯达克的飓风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席卷一切的时候,风险投资集体对互联网收紧了“钱袋子”,公司才意识到:互联网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

2000年国庆节,忙碌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国庆长假,马云却率领阿里巴巴的全体高管,在西湖西子宾馆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要对公司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一系列的大调整。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拯救阿里巴巴的“西湖会议”。

按照会议的决议,为了挽救公司的命运于危亡时刻,必须实施战略收缩。公司决定,把“司令部”从中国香港搬回杭州大本营,中国香港则降格为中国区总部。

人员裁减也是不得已之举。在2000年的海外扩张中,海外机构的大量设立,让公司的运营成本骤增,这些成本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机构,并且以人力资源开支为主。最终,阿里巴巴选择了壮士断腕,30多人的美国研发中心基本上被裁撤,中国香港的30余人,最后也只剩下七八人。

节流只是西湖会议的目的之一,另外一个目的则是开源。确切来说,就是确定阿里巴巴将来的盈利模式和主打产品。这才是阿里巴巴绝处逢生的关键所在。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中国终于结束了“入世”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

中国入世,这个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新闻事件,看似同阿里巴巴的发展不太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2000年,身处浙江、了解中国制造业的马云得出一个判断: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工厂。

如何将这个“世界工厂”同全球的市场需求连接起来?这是很多中国中小企业的憧憬,也是很多国外买家的想法,也是阿里巴巴的盈利点。

2000年10月,阿里巴巴公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中国供应商正式问世。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是马云在网上建立的一个虚拟的、面向全球的、容量接近于无限的贸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商家通过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开设网络商店,然后发布各种商品信息,从而获得海外订单。把市场搬到网上,这就是阿里巴巴的B2B模式。

这个产品的运作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普通会员每年缴纳4万元会员服务费用(高级会员每年收费6万元),得到一个线上的网络空间,客户可以在上面发布产品信息和10张产品图片,同时,阿里巴巴会将客户按照行业分类,收录到不同的光盘中,定期参加国际重大的展会,提供样品展示、行业手册推广、供应商光盘和买家匹配服务。马云说:“中国供应商的目的在于帮助中国的一些出口商,为他们搭建一座销售的渠道和桥梁,通过线上的推广和线下的服务及展会支持,促成订单。”

就是这样,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一头“奶牛”开始“产奶”了。

2001年12月27日,随着一名江苏建材商人在阿里巴巴的网页上填完最后一栏注册表格,并按下提交注册的按钮,他成为阿里巴巴第100万个注册会员。100万,这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让所有的阿里巴巴人都感到兴奋和激动。当月,阿里巴巴实现了盈利,尽管全年算下来依然亏损。马云对于2002年的经营目标是:全年盈利1元钱。

继中国供应商之后,不久,又一个明星产品——诚信通也宣告问世。

2001年8月,阿里巴巴为国际卖家推出了国际站诚信通会员服务。

2002年3月,阿里巴巴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

2002年3月,余姚喜庆坊总经理李春根申请成为第一批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会员。2004年,他成功当选了第一届中国十大网商。李春根是一名因从小身患小儿麻痹导致腿脚不便的商人,但以网络为翼,他显然比很多人都走得更高更远。

陈记强也是在2002年3月加入诚信通,他是广州市传之作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当时大多数身边的老板们都不知道电子商务是什么,但我很认同诚信通在内贸市场上的发展-爱华网-趋势和前景。陈记强回忆自己当年的选择。那时,陈记强刚刚经历创业失败,和很多专注内贸的中小企业老板一样,正在为开拓国内市场犯愁。如今,陈记强已经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资深客户。与此同时,这个把扇子卖到可口可乐、宝马、迪斯尼等全球顶尖企业的成功商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扇子大王”。

至此,从推出中国供应商到诚信通,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内贸市场,阿里巴巴的B2B平台都予以了覆盖。

“非典”带来的机遇

在阿里巴巴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慢慢恢复元气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外,就是2003年的“非典”。

“非典”给企业带来两重困惑:一是“非典”对海内外商务人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一些企业面临海外订单取消或推迟执行的影响,极大影响了业务;二是在非典的阴影下,各个公司的业务人员都不敢出差,各地展会停办,许多产品的市场推广处于停滞状态。最严峻的是,这场“非典”风暴究竟何时能结束谁都不知道。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渠道被阻几个月,其损失将无法估量。|!---page split---|

有专家认为,可以从几方面来削弱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一,上网做生意;第二,利用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或派驻代表,在国内人员无法流动的情况下,依靠在海外的工作人员来参加相关的展会及交易会;第三,与国际采购商在中国内地的代表及办事处加强联系,通过他们来开拓业务。

上网做生意!这真是点破迷雾。可能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三条出路中,后两条由于本身实力原因很难做到,而上网做生意应该是这个非常时期最为安全的救市良方,对他们来说,网上贸易在这个时候是最可依赖获得订单的手段。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家里上网购物,也使得零售网站的网上订单迅速增加。

“非典”的发生,无意中掀起了电子商务热潮。“非典”爆发以后,网上贸易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局面,面对个人和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都热闹非凡。

根据当时《北京娱乐信报》的报道,“非典”期间,易趣网平均每天的交易额近200万元,除84消毒液、口罩、保健药品依然保持稳定的交易量外,PC等IT产品也成为网上交易的热门产品。

来自北京金恒生科技发展公司网站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4月中旬以来,网上订购计算机的消费者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60倍。这无疑与北京现在很多人居家办公、学校放假教师和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学校网页进行沟通,对PC需求陡增,促使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网上订购的方式有关。而有的计算机公司,即便是网上交易,为确保消费者安全,他们在送货及安装调试时,要求员工口罩、手套、脚套全副武装,计算机进门前消毒,严把“非典”关。

与此同时,杀毒软件厂商也一改传统的营销模式,纷纷开发在线杀毒和免费下载杀毒。据瑞星副总裁毛一丁说,瑞星的在线杀毒成绩斐然,于是,瑞星“乘胜追击”aihuau.com推出下载版杀毒,也就是网上下载,按月通过手机短信订购升级,真正由传统的销售向网上销售过渡。

阿里巴巴网站“非典”期间的季度统计数据也可以反映这一动态:

新增会员数比上一季度增长50%。

每日新增商业机会数达到9000~12000万条,比上一年增长3倍。

国际采购商对商业机会的反馈数比上一季度增长一倍。

国际采购商对30种热门中国商品的检索数增长4倍。

中国供应商客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

以下是阿里巴巴平台上两个鲜活的案例,记载在2003年6月的《青年时报》上:慈溪市海兴轴承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轴承的企业,在遭遇“非典”后,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寻找商机、拓展贸易。5月11日,通过电子商务,公司谈妥了一笔300万元的订单。

5月过去还不到10天,以出口为主的温州五洲集团有限公司在网上完成了10多万美元的交易,而在2001年到今年3月的27个月里,集团平均每月在网上的交易仅六七万美元。出现较明显的增长是从刚刚过去的4月份开始的。原杭州市市长茅临生亲眼目睹了“非典”的巨大影响和电子商务的崛起,“非典”期间,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马云,邮件中这样写道,“4月30日,我们在阿里巴巴短短一个小时的调研考察,看到全球的外贸企业通过网络运作,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加上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想法:在‘非典’时期,人可以不见面,但生意可以照做,这个媒介就是网络,就是信息化的手段。”

由于“非典”,阿里巴巴办公场所被隔离12天,公司近400名员工全部在家办公。对此,茅临生在邮件中写道:“公司此举如果运作顺畅的话,甚至堪称全球商界SOHO运作的典范,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作出贡献。”

实际上,这段特殊时期里,不光是阿里巴巴,卓越也在成长,当当网也在起飞,慧聪网也在壮大。“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也成就了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成就了更多中小企业网商。

它的名字叫淘宝网

在“非典”肆虐的时期,一个更大的“网商孵化器”平台已经在孕育之中,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出现将对于网商群体乃至中国的经济社会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2003年6月初,有员工在阿里巴巴的内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各位阿里人,请注意:我们发现,有一个制作思路与阿里巴巴极为相似的网站正在迅速地聚拢人气,它的名字叫淘宝网,请大家注意关注……”

这个帖子很快在公司内网上成为讨论热点,很多人都跟帖评论,发表自己对淘宝网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有人将它汇报给了高层。随着对淘宝网了解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个网站不一般,有的员工还发出呼吁:“请公司高层高度警惕,有一个网站可能将成为我们的强大对手,它的名字叫淘宝网!”

淘宝网是一家5月10日刚刚上线的个人交易网站,虽然上线时间很短,流量不太大,但是很有特色,完全免费,界面也很友好。在向来敏感的阿里巴巴人眼中,这是一个有威胁的敌人。

议论从网上一直蔓延到网下,蔓延到休闲吧和公司食堂。尽管已经有兵临城下的气氛,但公司高层却一直按兵不动。

7月,华星科技大厦9层,马云宣布了一个爆炸式的消息:“各位阿里人,现在宣布一个消息,不久前,我们组织了部分员工秘密开发了一个新的C2C网站,这个网站的名字——叫淘宝网,它是我们阿里巴巴自己的网站!”

真相大白。

事情起源于2003年3月的一天,马云召集了10个骨干员工,陆续密谈。“公司有一件秘密任务需要你去完成,如果你愿意去做,那么就在桌上这份文件上签字;如果不愿意去做,那你可以离开办公室。但无论是否愿意,你都必须承诺保密。如果你签了这份协议,那就必须单独与一个团队工作一阵子,甚至连家人也不能告知。”

这个神秘的项目就是创立淘宝网。

马云为什么要进军C2C呢?这还要从eBay说起。成立于1995年9月的eBay是世界最大最著名的拍卖网站,从规模、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上来讲,eBay公司当时已经是全球最为成功的个人与个人交易网站。eBay公司的商业模式大大提高了经营的数量和范围,它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让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卖家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

1998年,当eBay在上市第一个交易日结束时,该公司的市值已经接近20亿美元。到了2000年夏天,eBay公司已经拥有了1500万个注册用户,占了网上拍卖企业的90%。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裂冲击,eBay依然保持了成长,一年之后,eBay公司的注册用户总数再次翻了一番。随着中国加入WTO,eBay必定将进入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市场。

这就是马云一定要做C2C网站的原因所在。不仅要做,而且要快!马云给这个10人的小团队立下的军令状是:1个月的开发时间,网站要上线,最后期限是5月10日。

5月10日,淘宝网准时上线,它的问世很快引起了网民的兴趣,也包括潜在竞争对手的警惕,这里就包括了不明究竟的阿里巴巴自己的员工。对于一个新生的网站来说,以这样一种方式诞生,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开端。

后来的淘宝网的成长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无论是从会员数量、交易额还是网站流量等业务和技术指标来看,淘宝网都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其中还包括淘宝网击败eBay、易趣围剿的一段故事。淘宝网的诞生,毋庸置疑地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刻下了一个重要标记。

又一个杰作

提到淘宝网,就不能不提支付宝。支付宝是继阿里巴巴、淘宝网之后,马云的又一杰作。

相对于淘宝网诞生的传奇色彩,支付宝的问世相对有些水到渠成。由于安全支付问题是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壮大的桎梏,而美国Paypal模式又不适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马云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支付平台。

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被视为电子商务的三大核心业务。从一开始,阿里巴巴就绕开了最困难的资金流和物流,专心打造了一个信息流平台,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不过,马云很明白,真正的电子商务必须建立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一体”的基础上,物流和资金流终究是无法绕开的。

物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解决,资金流呢?信用体系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短板,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个短板大大制约了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要打破这个短板,必须进行大胆创新。

鉴于美国Paypal的交易流程、身份认证等方面存在漏洞——事实上这些“漏洞”是针对中国不够成熟的信用环境而言的(美国在当时已有非常严格的信用体系,可以保证Paypal交易安全)——支付宝确定了这样的基本模型:

买家将钱汇入支付宝的虚拟账户中,由支付宝通知卖家,买家的货款已经到账,可以发货。买家发货,买家在收到货物并确认货物没有问题之后通知支付宝,确认收货,可以付款。之后,支付宝才将买家虚拟账户中的钱转移到卖家的虚拟账户中,卖家可以通过银行账户关联进行提现。

支付宝的出现,被很多网民奉为至宝。为了推广支付宝,阿里巴巴打出了“你敢用,我就敢赔”的口号,并同各大银行开展了合作。

2005年年初,支付宝脱离淘宝网,成为阿里巴巴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以说,支付宝的出现,让中国电子商务的“支付之水”彻底“活”了起来。2009年7月,支付宝宣布其用户数正式突aihuau.com破2亿大关,这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用户数首次达到2亿规模。

支付宝用户数首次达到1亿是在2008年8月底,从其2003年10月首次在淘宝出现到积累1亿用户,期间花去了近5年时间。但从1亿用户增长到2亿用户,支付宝仅仅花了10个月。

中国网购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支付宝仿佛注了水的海绵不断膨胀。截至2009年12月8日,支付宝注册用户达到2.5亿,日交易额超过12亿元,日交易笔数达到400万笔。

“支付宝另辟了一条蹊径,通过他们这几年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个网上诚信系统,不仅已经走出淘宝网这个平台,甚至已经走出了网上的虚拟世界,来到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最好、最真实和最有参考意义的个人征信资料。我认为这是支付宝所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也是他们做出的最大的社会贡献。”正望咨询总裁吕伯望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23636.html

更多阅读

《使命召唤8》第二章图文攻略第1关 使命召唤5图文攻略

中文名: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3 外文名: Call of Duty : Modern Warfare 3 游戏类别: 第一人称射击、FPS 游戏平台: X360、PS3、PC 开发商: Sledgehammer Games 发行商: 动视暴雪 发行时间: 2011年11月8日 《使命召唤8》第二章图文攻略(第1关)—

《凤于九天29残更不寐》第二章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

《凤于九天29 残更不寐》第二章第二章  哭哭啼啼的妙光苦苦哀求无用,被铁石心肠的若言打发走。  接下来就轮到最后一个——余浪了。  「安神石,你曾经告诉我,已经失落在阿曼江了?」若言第一个问题,就直挑要害。  欺骗大王,这已

《放歌九十年》 放歌九十年第二集

十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放歌九十年》十集电视文艺专题片《放歌九十年》由周涛、朱军、董卿、张泽群联袂主持,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辉煌伟业,精选近200首反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斗征程的经典歌曲。由

声明:《文明6商业中心布局 《网商十年——新商业文明序曲》第二章》为网友尛掱冰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