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海南距迪拜还有多远



因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关系,最近经常来海南。一下飞机,进入海口机场,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型的房地产灯箱广告,虽然已经是预料当中的事情,但是看到那些楼盘的名字,还是有点奇怪的感觉。譬如有叫做红墈的,马上想起自己曾经工作过十年的位于香港红墈的旧总部,不知道这是否是为了吸引香港的买家,让大家即便是身在海南,还是能够有一种人在家乡的感觉? 

同事眼尖,看着一个已经忘记叫做什么岛的灯箱广告大叫,这不是迪拜的棕榈岛吗?看过去,那些创意无限,或者说有点点古怪的建筑,确实能让人马上联想起迪拜这个地方。 

当然,海南和迪拜相比,优势明显得多,因为有天然的旅游资源,而迪拜所有的,只有金钱,所有的繁华,来自于金钱的堆砌。如果你去过迪拜,你就会发现,其实在如此炎热的沙漠天气里面,最受欢迎的不是人造的阳光沙滩,而是冷气十足的酒店还有商场。那些人造岛,人造景观所营造的一个个国际旅游热点,说到底有点点像一个幻觉。也因为这样,一场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快速地让人看到了这个泡沫的本质。 

如果来看现在的海南,似乎也不缺乏资金。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从海口机场到博鳌,高速公路旁边多了很多拔地而起的住宅,即便在博鳌这个地方,大型的建筑工地也一个连着一个,这让人很生感慨。但如果看这些别墅,却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烂尾的痕迹,比如坐在餐厅里面吃饭,空调会突然滴水,而同事的难忘经历,就是洗手间的门无论如何也打不开。 

海南岛要发展成为旅游岛,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它的定位,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个地方现在更像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岛。如此多而快速的房地产项目,还有节节上升的楼价,只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些房子卖给谁?如果配套措施并不完备的话。如果没有学校,医院等其他的资源,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会是如何的不方便?如果这些房子都是打算卖给偶尔来度假的游客,那是不是又太多了一些?而且只有豪华的住宅,没有成熟的旅游配套服务,这样的地方,吸引力又可以持续多久? 

海南岛在不少人眼中充满机会,其实现在已经是第二波了。九十年代初,我的不少同学,大学毕业就在海南热中来到了这里。但和那些南下广东的同学相比,他们都没有留下来。但是人就是这样,总是很快忘记过去,只看到被描述得如何辉煌的未来。看着海南岛的今天,我依然无法摆脱“投机”这样的感觉。 

这应该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愿我是错的。只是,看着这些建筑地盘的时候,无法不产生这样的担心。朋友举过这样的例子,他说,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是全中国百分之十的人在那里炒卖,因为如果这些人平均拥有四套房子的话,数量也会相当惊人,而这些人影响着楼价的变动。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海南岛的繁华也可能只是这部分人带动起来的。如果这样,那太可惜,因为这个地方的发展,无法让真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受惠的话,那称不上可持续发展,而且连迪拜都比不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6074.html

更多阅读

丘八爷和他的儿媳四十 _露白 闾丘露薇被令道歉

穿过醒龙沟以都的大洼,上了通往刘埠口集的东西大路,很快就到了距刘埠口集还有一里地的杨营子桥。 杨营子桥有着传奇的历史。经杨营子村西,南北各有十余里,一直与大沙河相连的,是一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兴修水利时,县里动员四个公社的劳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图片

那些为它们辩护的,难道不是同类?@闾丘露薇 :一提伊斯兰国之类组织的残酷,有人会说:当年十字军,当年殖民者。嗯,当年人类还茹毛饮血呢。觉得伊斯兰国之类反人类,说明社会文明,标准提升。这类组织共同点:自己唯一正确,不听话,阻挡和批评自己的都是

柴静和闾丘露薇的差距在哪里? 差距在哪里

在新闻记者里面,我最欣赏的两个女记者莫过于柴静和闾丘露薇,当然对柴静的关注会更多一些,毕竟在大陆中央台是主流。两个人不仅形象气质上十分接近,都给人一种沉稳却让人能感觉到力量的感觉,而且在才华上,在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敬业上,都让人

中国式“奢侈”:离“奢侈时代”还有多远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普遍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渗透,其附属的奢侈品文化也渐渐“入乡随俗”地掺杂进了中国式的影子

渠道之惑:家电专卖店能走多远?

    生产制造商自觉“受制于人(连锁大卖场)”,由格力电器等领跑新一轮自建渠道、建专卖店的风潮,许多厂家跟进,但是笔者比较疑惑:生产商纷纷踏出专业圈延伸营销,是不是都能成功?管生产的自建销售渠道,能和管销售的卖场对抗多久?    按

声明:《闾丘露薇:海南距迪拜还有多远》为网友少年不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