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6)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为什么听起来那么好的计划经济,比不上看起来混乱的市场经济?比如,中国的农村,原来以集体为单位生产,就不如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好。

  计划经济的计划要实现,有一个前提,必须知道每个人的欲望、需要,没有任何失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官员个个是神仙。

  市场经济把决策权交给个人,靠价格传递的信息引导,个人就可以做出决策,而且可以适时调整。不要小看价格,只要价格不被压抑,就可以保证不出大事。

  一个地方粮食绝收,这肯定是计划者没有料到的。怎么办?计划经济不允许人们把其他地方的粮食倒腾进来,那叫“投机倒把”,是要判刑的。只能层层上报,即使不存在有意隐瞒,在上报前,还要搜集信息,核查真假,上级在接到信息后,就要开会研究,然后制定计划,看看从哪儿调粮食过去,计划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有了粮食,还要有调运的计划,也是个麻烦事。等粮食终于到灾区的时候,人恐怕早就饿死了。

  市场经济下,情况则是这样的:粮食灾区的粮价将飞涨,这个信息很快会传递开去,得到信息的人发现了赚钱的机会,就会把粮食贩卖进来,而且只有动作快才能挣到钱。这些人虽然赚了钱,但是他们功德无量,不但让濒死的人没有饿死,还让粮食富余的人增加了收入呢!

  允许市场作用,就不会饿死人,经济学是伟大的!

  大人常常告诫孩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

  一代代的大人,都这么告诫下一代,其实“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这么想。

  有趣的是,大人们又同时让小孩子有理想。理想是什么?说得严重点,不过就是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罢了。

  更有趣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你的目标一定要高,这是个理论值,实际上,最后得到的,一定会差得多,所以,理想一定要高远,否则将一事无成。

  人总是对现状不满意,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向往,这叫“欲望”,欲望就是心中有想要的东西。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中国人常说,“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人的欲望有五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是渐次递进的。

 第17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6)
  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欲望,包括充饥、解渴、穿衣、居住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问题,遑论其他?人在生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疯狂、犯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9389.html

更多阅读

第17节: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14)

系列专题:《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如果在一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中庸的家伙,一般人比较可能青睐它,而不会选择极端。  行为经济学中这种现象称为“厌恶极端”的心理。也就是“中杯效应”。  某厂家推出两款豆浆机,容

第22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11)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总有一天,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会发现,自己被偷懒的人剥削了。谁也不比谁傻多少,结果就是大家都偷懒。在平均主义体制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偷懒,占别人便宜。制度存在缺陷,好人也只有做坏事的份儿。  三

第21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10)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第一,生产什么?  明天就要考试,不及格就不能毕业,而心爱的女朋友非要去看《2012》,不去的话,“女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今晚的时间是一定的,不能两样都做,选择一个意味着放弃另一个,你必须做出选择,究

第20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9)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有两种解决思路,其中之一是减少欲望,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痛苦。  怎么压制人的欲望呢?用宗教或者类似于宗教的东西。比如,佛教教义提到,人活着就是受罪,好好修行,死后上天堂。信奉宗教的人,比一般人有

第19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8)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痛苦是快乐的敌人。于是我们就要想办法,减少痛苦,满足欲望,获得快乐。  用什么满足欲望,克服痛苦和烦恼呢?  经济学家用一个专门的词:资源!  资源是人可以利用、满足欲望的手段。有些资源,无穷无

声明:《第17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6)》为网友畵凉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