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1)



国际外交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门新的艺术,但却是一门他们能显示出色天才的艺术。从我们即将要进入的调查来看,我们认为它将会表明,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只是一门失传艺术的重新振兴——这是他们可以宣称先于任何现存国家而创建的一门艺术。

在圣贤们所出生的那个著名的周朝,在他们的论著统治整个帝国思想的时候,外交活动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与战争的精神相近似,它在中央政权失去控制能力,各诸侯国在遗产分割上纷争不已的时代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期。①

外交可以被定义为进行国家间交往的艺术。它假定有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往的国家存在。这说明了它为什么会在战国时期蓬勃发展,为什么它会在消失了近两千年之后,又在我们的时代重新出现,就像一条河流在地下流淌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升到了地面上,而且流量大为增加。正如礼节是从个人的聚会而产生的那样,外交就是在国家的盟约中所产生的。在一个荒凉海岛上度过一生的鲁滨孙8226;克鲁索恐怕不会去考虑那些显示自己具有良好教养的礼仪规则,尽管作为“视力所及范围之内的君主”,但是外交对于他来说毫无用处。

秦国将众多诸侯国从竞技场上清除了出去,这样的胜利对于外交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从鞑靼人的戈壁滩到云南边界,从喜马拉雅山的山脚到东海的海滨,中华帝国从那时起就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地球表面上没有竞争者和同等地位的大国存在。再也没有特使为了执行秘密使命而从一个宫廷到另一个宫廷所进行的穿梭。再也没有国家来组成联盟,因为这种国家间的友谊不能带来任何力量,或是其抵制会造成危险。对于中国人来说,外部世界与蛮夷是同义词,而“内陆”则囊括了所有的人类文明。藩属国的特使到中国来朝贡,回去时满载着皇帝赏赐的礼品。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都是不可能的。后代中国人对于外交所知的一切都是有关它过去的传说,以及跟它有关的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办法就是抄录下这些名字,然后试图从这些名字上再现在一场缓慢而重大的革命中频繁出场的演员。

|www.aihuau.com|21

在这场有的人千方百计地想要推进,而另一些人则徒劳地力图阻止的革命中,有一股野心勃勃,咄咄逼人的半开化力量在大西北崛起,最终吞噬了它的对手,成为竞技场上唯一的主人。

这个驻守遥远边疆的小诸侯国是如何进化成如此强大的力量,以至于所有其他历史更悠久,文明程度更高的诸侯国要联合起来阻止它进步的——追溯这整个发展的具体步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启迪意义的一章。关于这场即将开演的戏剧的早期阶段,我们只能说,就像该剧的后期阶段一样,在这支正在成长的力量这一边,其主要演员似乎都是外国人。秦国的诸侯们虽然粗鲁和缺少教养,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显示出了伟大的天性,其中包括选择最佳工具的能力。秦孝公于公元前368年意识到属下臣民的落后状态,公开宣布任何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若是能够想出一个使秦国国富民强的新方法,他就能够得到分封土地和贵族特权的奖赏。

只要用许多例子中的一个就足以说明这种政策的有效性了。一个名叫商鞅的年轻人投身于纵横学的研究,他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魏国宫廷求职。魏惠王对他的才华很赞赏,但是在是否用他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有一位年老的大臣就对魏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但是魏惠王两样都没有做到,于是商鞅便来到了秦国的宫廷,并在那儿得到了重用,并开始了从整肃军队纪律到改革耕田赋税的全面变法。正是通过了他的影响,使得秦国的实力倍增,对邻国的独立构成了威胁。

 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1)
正是在那个时候,外交才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主要因素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和平时期,它主要是关注一些礼仪方面的事情——主要是派去邻国表达祝福或哀悼的特使团。即使涉及谈判的话,也很少会超过安排婚姻的条件这类性质的事。但是现在外交家成为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权力大于将军,因为就连将军们也要听从他的指挥;他的影响力要大于诸侯,因为即使诸侯也要根据他外交顾问的卓识远见来决定国家所要采取的策略。朱庇特的宝座被云团雾气所遮掩,而穿着双翼飞鞋来回穿梭的墨丘利②却占据了整个舞台。

假如我们来追踪一下其中一些特使的使命的话,我们不仅能够对他们功能的重要性得到一个印象,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获得一个比任何其他立场都更为清晰的视角。

我们所注视的场景是在中国扬子江北部的一个区域,时间是亚历山大王和他的后继者正在扩展他们对西亚的征服的时期。

第一批引起我们注意的外交家们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并不像塔尔梯比乌斯③和尤利柏蒂斯④,仅是传令官或信使,其职责只是传递一封信或是吹喇叭。他们都是充满了自动精力的政治家;而且相互作对,身陷于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之中。就像在古希腊那样,他们是在一个专门为政治家开设的学校里学到纵横学这门艺术的。他们就读过的学校位于河南山区的鬼谷,而把这门艺术传授给他们的老师传世的唯一名字就是“鬼谷子”——“鬼谷的哲学家”。

我看过据说是出自他笔下的那些书,但却找不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得他的学生们表现如此出色;甚至找不到任何内容会导致他的学生们走上如此成功的外交生涯。事实是这位喜欢孤独的隐士并不是外交家,而是一位教育家。当时的书籍很少,即使有的话,也只是手抄本,因此人们对于文字的知识非常有限。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老师的影响力要比现在大得多,因为现在书很便宜,而且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从鬼谷的学校出来之后,苏秦已经具备了超的智力,他头脑里所想的只是要把他的货送到最有前途的市场上去。这个市场就是粗野的和正在崛起的秦国宫廷,那儿的君王们欢迎任何有才能的人前去出谋划策,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奖励他们。苏秦是中原人,出生在周王室的直辖领地上,但他却毫不客气地向秦惠王这位大诸侯指出了兼并所有竞争对手,并且夺取周王室宝座的方法。“我的羽毛尚未丰满,”秦惠王答道,“还飞不了那么高。”就这样他打发了这位风尘仆仆的行者,后者在时机还未成熟时,就想使他卷入跟其他诸侯的纷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4575.html

更多阅读

品《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道德经十三章

作者 / 张维彬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商海红尘》第二十三章:春之希望

北方仲春,也就是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广大的华北平原,还沉浸在一片天寒地冻的景象里。   此时的北方,虽然春节刚刚过去不久,但地上的万物依然是萧条的。天气,虽然晴朗,但太阳离地面好像很远,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广阔的田野里,空旷,孤寂,几

中国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2)

……在依次访问了赵国、韩国和魏国的宫廷之后,苏秦又接着往东去访问了齐国的宫廷,向每一位诸侯都通报了他有关联合防御的计划,并且从他们每一个人那儿都得到了参加结盟的保证,条件是其他五个诸侯国也要参加。再往南,就是作为中华帝国南

历史学研究方法 《汉学菁华》第二十章中国历史研究(2)

对于中国的史官来说,恐惧和奉承这两种影响要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容易使他们的指针偏离电极。为了避免这两种错误的根源,《起居注》被锁入一个铁柜,直到在位的君王死后才能够打开。然而这一条款并不总是有效的。奉承话对于活着的君王来

声明:《古代外交 《汉学菁华》第二十三章古代中国的外交(1)》为网友素颜醉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