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不抱怨的沟通才有效(3)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如果一味地不停自责,那么某些双重烦恼就会转化为三重烦恼。假设你遭到错误的指控,你首先会感到气恼,然后就想“那是我的错,想必我已经做错事了”。这样就在一个难题上面又加上了另一个难题。这样的反复使你不能处理最初的问题—被错误地抱怨。因而,在双重烦恼中,第一个反应也许是合理的,当听到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你会感到气愤。这个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又增加了一重无聊的痛苦,到第三重,当我们意识到这个过程使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开始自责。每一步都使我们离解决最初问题的轨道越来越远。

  有个忠告是“认识你自己”(来自苏格拉底和特尔斐的神谕),它建议你做些事情来增强自身的能力—通过去掉双重或三重烦恼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处理双重烦恼,接受你最初的反应。通过向它的合理性提出挑战来揭穿第二重烦恼的真相,进而揭穿第三重,不再反复地进行自责。

  对他人的抱怨作出反击

  如果有人直接对你进行抱怨,你应该怎么做呢?那些用习惯性抱怨用语责备别人的人在面对你的正当反击时是很脆弱的,因为他们的话过于概括、带有歧视性并且草率。我们来看一下在对付这些过度抱怨的论调时你能够采用的办法。

  如何对付过度抱怨取决于抱怨你的人(你并不想与一个矛头对准你并对你进行抱怨的人发生争吵)。然而,你通常有一些选择,由不作出反应到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如果你选择表达你的意见来予以回击,那么下面是可供你参考的一些技巧。

  直接阐明观点:“你的目的是想让我感觉你是个可怕的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重新调整重点:“如果我们有问题要解决,说‘我拿不定主意’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吗?”

  情绪反馈:你还可以提出情绪反馈,比如,“当我听到你叫我 ‘白痴’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注意:沮丧只是一个例子,也可能还有其他的情绪。)

  寻求同情的回答:“如果你是我,有人错误地认为你很愚蠢的时候,你会做何反应?”(如果不用轻松的、注重事实的语气,问这个问题的风险可能会被别人当成浮夸或遭到挖苦。)

  直接声明:“我无法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但你的评价会使我________(请你填空)。”

  这些例子表明了缓和断言式抱怨或责备的方法。不过,有关如何回答习惯性抱怨用语的例子都包含着判断和风险。在人际关系的领域里,即使考虑得最周到的回答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话阐明事实,例如,“你让人搞不明白”或“试图和某人沟通就像是在和石头辩论”。我们会碰上各种各样的人,例如他有顽固的立场,并且善于干扰议事。

  应该用一个充满抱怨口吻的抱怨去反驳另一个抱怨吗?这样做通常是没用的。例如,“你母亲就是这样教你跟别人说话的吗?”这只会使冲突升级。

  没有公式能适用于所有充满怒气的抱怨。然而,你懂得越多,就能准备得越好,就越能用正确的和自我肯定的方式来沟通。

  对习惯性抱怨的合理反应

  大多数人在听到用刺耳的语气说的“这是你干的好事!”这句话时可能会退缩。这种语气和这句话会把人置于低人一等的和应受谴责的境地。像习惯性抱怨用语一样,一个人的语气和肢体表达也能传递出明显的带否定意味的信息。

 第8节:不抱怨的沟通才有效(3)
  怒气冲冲地说出的习惯性抱怨用语会加重抱怨的程度。像“啧”这样的表达传递了温和但仍然明显是谴责的信息。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谴责语气,它附和着说教者用老练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语气说话。

  典型的谴责信息常常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有些人耸耸肩膀,轻蔑地讥笑,紧皱着眉头,眼睛不停地转动,交叉着双臂,露出厌恶的眼神,避开别人,或者通过其他一些幼稚表现,诸如添油加醋地模仿和夸大他人的表述、声音、反应或面部表情来嘲笑他人。

  对某人的非语言性抱怨行为有助于引起他(她)的注意吗?“丹,你耸肩膀是不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苏琪,你皱起眉头又睁大眼睛,是想说什么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请别人解释问题。但是,当你唤起别人对非语言提示的注意时,某些人将会产生戒心。

  你对于非语言抱怨提示的反应取决于你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你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你镇定自若,毫不慌乱,自我感觉良好,并且能婉转地回答问题,结果很可能不同于那些唾沫横飞、满腔怒火的人。

  当碰上一个气势汹汹、正在抱怨你的人,你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并准备作出建设性的回答时,不要指望普遍流行的理由。习惯于过分抱怨的人经常是不会听这些理由的。尽管如此,你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确定什么是你同意的或是不同意的;或者你可以清楚明白地说明一下你与他人不同的观点。

  美国第33届总统亨利·S·杜鲁门曾说过:“我从不让别人陷入困境中,我只说事实,但他们认为那是活受罪。”公元1世纪,一个达观的奴隶埃皮克特塔斯说过:“一个人要寻找真理,必须先想到它是否适用于任何一个社会。”这说明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自我觉悟。后来,到了20世纪,当代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他名为“存在”的研究课题中,表达出“忠实于自我”在存在价值中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亲自寻找,你将会发现一个真理:陈词滥调地过分抱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5901.html

更多阅读

第8节:改变关系的途径(3)

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关系或沟通,不仅仅是指两个人之间表面上的简单互动,它更为复杂和深奥。沟通为我们提供了描述他人的最初“素材”。而他人也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看法,进而根据我们的看法作出相应的反馈,这些都

第55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4)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做吞咽的动作、苦笑或舔舌头给人传达的信息是—对方目前正处于紧张状态。(干燥的嘴唇通常代表忧虑,但是一些药剂也能产生这种副作用。)然而,形体语言有时候是很难掌握的,因为它既可以传达

第54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3)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当你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你就可能拥有最有效的沟通。有趣的是,多数人会把积极听讲、努力思考的人当做最好的沟通者或健谈的人—即使他们说得很少。  如何才能掌握这种积极的沟通方式呢?

第53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2)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表达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状态。当我们感到自然、自信或高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别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当我们感到疑惑或困惑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在别人面前尽显

第52节: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1)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第十二章不抱怨,学会与人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讲,沟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那么我们就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沟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声明:《第8节:不抱怨的沟通才有效(3)》为网友抓住机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