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1)



具象的回忆总是易逝,但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这个海水与火焰交织的年头,改革还是结下了累累硕果:

这年,北京有了“超级商场”。全国电视机保有量也增加了1000万台,人们逐渐养成晚饭后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的习惯。《新闻联播》加大了国际新闻播出比重。通过电视,中国人与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人可以看到相同的画面,中国和世界近在咫尺。可是在陈丹青的日记中,中国与世界又如此遥远。这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的陈丹青,获得公派留学美国的机会。他在日记中写道:飞机降落在美国,纽约下着小雪。我上街发现,整条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穿着喇叭裤,啪挞啪挞地甩着走……

陈丹青的美国经验,是无数初来乍到的中国人不适感的一种表现。无论如何,中国、中国人正在以各种方式与美国发生着接触,拉近着互相的距离。社会的不稳定,离中国越来越远,各种动乱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内容:阿富汗,反政府游击队夺回了一些被苏联占领的地区;中东,阿拉法特逃过了以色列人对他的暗杀;伊拉克,萨达姆遭枪手袭击,两伊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南美,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和英国爆发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战,战争以英国获胜而告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赢得“铁娘子”的称号。可就是这位“铁娘子”,借着刚赢得海战胜利的大国余威,来到中国与邓小平会谈香港主权问题,却碰了个强硬的“钉子”。“铁娘子”提出,香港要繁荣只能靠英国。邓小平毫不客气直接回绝:主权问题不容谈判。此后,中英两国历时两年,经过激烈谈判的二十二轮,香港于1997顺利回归中国。

回到国内。改革进入政策领域。北京市妇产医院出世的一个男婴,成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第一个公民。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中国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达到十亿三千一百八十八万人”。计划生育政策由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新《宪法》:城市,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农村最多两个。年底,统计表明,年度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三。

改革进入教育领域。中国大学第一次授予学位,36万人被授予学士学位,其中就有23岁的经济学学士冯仑。随后,他来到北京,读中央党校研究生,向着自己的理想大大迈进了一步。在中央党校,冯仑遇到了影响他人生的马鸿模导师。8562人被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六人被授予博士学位,六人都是理工科。128万大中专毕业生中,理工科和师范专业学生占80%,文史类毕业生仅有8%。

改革进入政治领域。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省部级正职不准超过65岁,副职不准超过60岁;司局级不准超过60岁。5月,国务院完成机构调整改革,原53个部委合并为42个,工作人员减少了1/3。

|www.aihuau.com|1

 改革也在社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北京,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成立,招生对象主要是待业青年,毕业后向用人单位推荐,不包分配;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每年培养学生4700多人。北京,中央电视台记者师旭平拍摄电视片《北京运动服装一瞥》,掀起运动服装流行风;上海,流行百褶裙和无袖的连衣裙,上衣变得紧身,颜色缤纷,“的确良”面料不再受欢迎。

 《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1)
农历腊月,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栏目主持人,播音员沈力担任《为您服务》主持人。栏目第一次固定播出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二十分钟。此外,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档英语初级教学节目《跟我学》,以情景短剧方式,教给观众英语日常用语。节目播出后,配合节目播出发行的教材,仅第一册就卖出100万册。

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此后,这套丛书延续多年,借助书籍这个载体,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海外开通了直通车。尤其是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人文知识分子,在种种飞来峰一般的西方思想资源库中,看到各种思维的新的可能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此变得多元化起来。金庸修订出版了36册的《金庸作品集》,在华人世界掀起热潮。成为大陆的青年人、大中学生诗意想象的一处乐园。

“学习张海迪”是这一年最响亮的口号。5岁时,张海迪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克服病痛,自学英、日、德语,翻译了16万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共青团和山东省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61块,首次跃居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法新社发电文:“曾一度被称为体育上‘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确信称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结束了31年日本称雄亚洲体坛的历史。”

年底,上海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标志着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的概念初步形成。人民日报撰文《腾飞吧,金三角》,作者语气激动地写道:“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后,人们对这个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方面来了……腾飞吧,金三角。”

总结1982年,唯一遗憾的或许是,在忽冷忽热的环境下,一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被“误杀”,但更多的却是在兴起。就如同历史的进程,尽管有曲折,终究是要前进。这似乎毫无疑问。

1982年过去了,1983年又会怎样?明天或将不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0775.html

更多阅读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9)

时代真的变了,整个国家都在巴望着能有更多的突破。这一年,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直接推动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风云骤起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8)

改革的力量确实强大。新的潮流,新的风尚,从沿海吹到内地,接着席卷西部。一天当中,小老板刘汉元最轻松的时刻,就是骑着永久自行车来回于饲料厂和住所之间。这年3月,他用养鱼积累起的全部资金,在老家永寿这座古老小镇上圈出八分地,建起了西南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7)

未来的商业史研究者回看中国历程,也就是在1986年,许多在后来企业家名册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十之八九都能在这年找到属于他们的转折与痕迹。或许,这些痕迹与经济无关。但无可否认,从他们转折点上,延伸出了长长的经济线条。与选择创业的梁稳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6)

在国有企业沈阳防爆器材厂破产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该年有7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10万多家处于并、转状态。然而,死亡意味着诞生。当石永阶因为企业破产而不敢出门,诸多企业被大浪淘沙淘掉时,有1500万家民企勃兴。这些企业怀着一种破釜沉舟

《奔腾入海》1986:与青春无关的日子(5)

企业生命同样印证着盛衰交错的生存法则。每一天,经济新芽冒出,也有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夭折,日薄西山的老枝枯萎。年中,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拍摄了一幅叫《倒闭后的滋味》的照片,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照片上的人物石永阶随之一夜成名

声明:《《奔腾入海》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1)》为网友琴音似君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