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划分 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区位商、库兹涅茨系数和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990~2004年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在考察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了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经济发展;对策

 

(一)引言

“区域差异是绝对的,区域均衡是相对的”,区域差异是一个普遍现象,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甚至一个区域内部也不例外[1]。近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区域差异不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制约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的长期存在和不断扩大将会产生 “马太效应”,即发展较快区域增速不断加快,发展慢的区域增速减缓,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现象。随着区域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两种区域内的差异互补性也将逐渐消失,这使得两种区域都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而一旦这种差异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地方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等。

本文将采用区位商、库兹涅茨系数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1]从1990到2004年的地区人均GDP、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分配等指标进行分析[3],进一步明确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并提出促进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甘肃省区域划分 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省域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现设5个省辖市,7个地区,2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缓慢,这不仅表现在他与东部地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还表现在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

1.基于区位商的地区经济差异分析。区位商由哈盖特(P.Hagget)首先提出,是分析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的指标。它反映了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我们以甘肃地市(州)为子研究样本,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区位商的公式为[4]:

Qi=qi/pi  (i=1,2,3,…n;n=14)       (1-1) 

式中:Qi 为i区域的经济区位商;qi  与 pi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省的比重;n指甘肃省地级地区子研究样本数量。当Qi 越大,则表明i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反,当Qi越小,则表明i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根据公式,甘肃14个地市(州)在1990年与2004年的经济区位商(见表1)。

由上表分析可知: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1990年,Qi≥1的区域有6个,主要分布在兰新线交通便利和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而Qi﹤1的地区就有8个,占到总数的一半多。到2004年,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甘肃省各地区的区位商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在Qi≥1的地区中,由于甘肃省其它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兰州区位商有所下降,但兰州的GDP总量还是占甘肃省GDP总量的30%以上,仍然为省内最大的增长极。嘉峪关、酒泉、金昌由于丰富的资源储藏和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使得其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局势,从而在甘肃省内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反,甘肃其它地区的区域地位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除了平凉、武威的区位商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外,其它的Qi<1的地区区位商值则长期在低层次徘徊,甚至局部地区如甘南地区、临夏地区在不断拉大与省内其它地区的经济差距,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表1   甘肃14个地市(州)经济区位商

       资料来源: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5.

2.基于库兹涅茨比率及其分解的地区与社会差异分析。库兹涅茨系数又称为相对收入阶层分布,反映了收入分配平均程度,是代表不同收入阶层所占比重的变动指标。我们依据区域人均GDP指标对该系数分解,来描述甘肃地市(州)的差异,计算公式如下[5]:

   k=

         k= (i=1,2,3,…,n;n=14)       (2-1)

式中:k表示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pi,qi  分别表示i 区域人口与GDP占全省的比重;n指甘肃省地市(州)子研究样本。将(pi-qi)从大到小排列,必然存在着m,当i≤m时pi--qi≥0,为低收入人群人口比例与经济比例之差;i>m时,pi-qi<0,为高收入人群人口比例与经济比例之差,由上式可得:

         k=﹢               (2-2)

k=(-)+(-)=A+B         ( 2-3 )

由(2-3)中可知,m值依据甘肃各地区的人均GDP情况,把甘肃分为的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当m值越小,表示人口比重大于GDP比重的地区就少,即低收入的地区越少,反之则越多。k分为两部分A和B,A是指低收入人群人口的相对变化对k的影响,B是指高收入人群收入的现对变化对k的影响。当A(或B)数值越大,表示其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根据公式,甘肃人均GDP库兹涅茨系数的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甘肃省人均GDP库兹涅茨系数及其分解

       资料来源: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5.

 

                  图1 甘肃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分解

从1990年到2004年,地区人口在全省比重大于其GDP在全省比重的地区个数始终保持不变,即是m=8,而且这些人力资源生产效率低下地区一直以来都没有变化,分别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陇南、庆阳、平凉、天水、武威。从库兹涅茨系数分解值上看,除了1990和1992年外,甘肃低收入人群人口比重和高收入人群收入比重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人口的比重基本保持在0.4左右。然而,高收入人群收入比重变化幅度较大,在1990年到1992年之间,高收入人群收入比重明显下降,使得k也随之下降。在2000年以后,高收入人群收入的比重趋于上升,低收入人群趋于平稳,这表明高收入人群收入比重对不平衡系数的影响趋于增强。

3.地区经济和收入分配的层次聚类分析[6]。我们采用层次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法,运用SPSS11.0软件对2004年的甘肃省14各地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进行聚类,然后绘制层次聚类图谱(图2)。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甘肃省14个地市(州)大致可划分为4个类型区域: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7]。兰州、嘉峪关、金昌和酒泉在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地方,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高,城镇居民克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迅速,属于快速发展型发达地区,其中兰州市的各项指标尤为突出;张掖、武威的经济发展水平次之,地区经济总量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上升,各项指针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属于稳定增长型较发达地区;白银、天水、平凉及庆阳经济发展势头迅速,经济竞争力也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也卓有成效,是快速上升型中等发达地区。其中白银和天水地区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人口总量大,所以归结为这一类;甘南、临夏、定西和陇南则是经济比较落后,人均收入低下。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矿产资源贫瘠,地区特色资源规模小,工业落后,资本积累率低下,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从而划分为低水平欠发达地区。

 

        图2   2004年甘肃省各地市(州)层次聚类图谱

(三)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由上面分析可知,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经济与社会基础等因素的不同,甘肃各地市(州)之间经济差异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而逐步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缩小甘肃省地区经济差异,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加强政府之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制定区际规划、产业分布和环境资源整治,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政策环境。 依据甘肃省各地市(州)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联系,以中心城市发展为突破口,发挥区域增长极对外辐射的作用。设立以兰州、白银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依托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为核心的河西经济区、以天水为区域中心的陇东南经济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突出区域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利益共享的经济区,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产业高级化与合理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结构调整,用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把甘肃省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多环节、多层次增值,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节水、高产、低污染的绿色生态农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石化、冶金等传统工业,提高甘肃工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

3.加强区域间市场开放,尤其是建立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优势,实现资源在市场上的互补性。其中,建立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尤为重要。根据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分析,甘肃省14个地区中人力资源低下的地区就占了8个。这些地区的从业人员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率高,专业化人力资本存量占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率低。劳动者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改善教育条件,促进智力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尽快缩小欠发达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开放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信息流通,使劳动资源向高效益的部门、地区转移。这将会增加欠发达地区的收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庇尔瓦尔,增长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2]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书馆,2004.

[3]甘肃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Z]. 1990~2005.

[4]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吴殿廷,宋金平等.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3.

[6]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高新才.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896.html

更多阅读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释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国内房地产发展四大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农业产业化理论

一般而言,国际上流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黑龙江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东北亚地区人杰地灵,具有尚待开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廉价、素质甚高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很有潜力的购买力市场。东北亚地区许多重要的技术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对

声明:《甘肃省区域划分 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为网友牛仔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