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 养老产业的成长烦恼



     专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养老产业研究所所长陈首春

  《新经济导刊》:现在人们把养老产业称作“朝阳产业”,请您对养老产业、养老地产和养老社区这些概念解释一下?

  陈首春:养老产业分为福利型养老和商业型养老。福利型养老主要由政府负责,针对低保户、五保户和中低收入人群,比如公办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商业型养老由企业建设运营,政府提供支持,这种养老模式,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应对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同时要求较高服务品质的养老需求而开发建设的养老项目。

  养老产业具有运营服务的本质属性,持有及通过长期稳定经营获得收益。养老产业链比较长,涉及法律政策、金融投资、规划设计、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老龄用品、人才培养等,后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以及养老人才至关重要。

  养老地产是养老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由于其房地产开发的本质属性,追求投资回报效率是其最大特质。

  养老社区不仅仅是养老地产,还要有针对老年人的配套服务和人文环境。

  《新经济导刊》:“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许多企业和投资机构纷纷涌入,试图分享养老产业这块大“蛋糕”。有人担心,企业逐利的本性是否会扭曲“养老”这项民生事业,您对此怎么看?

  陈首春:对于养老,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相当于保障房和商品房,政府应该负责中低收入的福利型养老人群。养老虽然是公共服务产品,但不一定必须是福利,既要有政府保障的养老刚需人群,也要有市场化运作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和企业存在。“老有所养”是指政府负责的那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而有一定经济条件、希望得到更好养老服务的人群可以通过市场去解决。所以,不要把养老等同于公益,也不要不敢谈盈利,针对不同的养老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养老渠道。

  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保险企业,都是瞄准了市场化的需求。针对收入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既可以做高端的养老别墅,也可以做中低端的养老住宅和养老公寓,好比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一样。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养老产业,条件并不具备,我也不认为房地产企业能成为未来养老产业的主流。房地产商是一个集成商,主要职能是生产和销售房屋产品。当然,养老不可能没有硬件产品——房屋,但仅有这个硬件产品远远不够,养老更多的是服务,提供一种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生活方式。开发商只是提供了养老产业最基础、最前端的硬件产品而已,它必须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从事养老地产开发。

 成长的烦恼 养老产业的成长烦恼
  最近有微博总结了知名房企2013年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没有一家房企谈到养老地产。房地产商现在进入养老地产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即使提养老地产,也只是噱头。

  《新经济导刊》:近几年,一些房地产企业和保险企业纷纷抢滩养老地产,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圈地”、“噱头”、“变相开发”的质疑,请您分析一下?

  陈首春:目前,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都不支持开发商进入养老产业,有打着“养老”名义圈地的嫌疑。五年前靠“养老”拿地还有机会,最近一两年已经没机会了。地方政府看得很明白,不相信开发商的所谓承诺。

  虽然有的房企和险企已经在开发养老地产,但面临尴尬境地,因为房地产商和保险企业不具备运营养老机构的能力;而且,地产商也不愿意做养老机构的工作,因为回报率与普通住宅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开发商根本不可能去做利润率不到10%的养老服务。

  养老地产是说得多,做得少,迟迟看不到实际案例。北京太阳城是一个特例。它是12年前获得的土地,截至目前,发展得不错,但也是非常心酸的。当时拿地的成本是20万/亩,现在那块地至少增值10倍以上。北京太阳城的成功得益于这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如果以现在的土地价格去做养老社区,基本不可能。

  《新经济导刊》:养老地产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中国养老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陈首春:养老地产之所以滞后,我总结了三点:一是目前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并不支持养老地产的发展。今年之前还没有看到针对养老的土地出让,规划设计里也没有专门的养老用地。最新消息是,北京2013年在顺义要拿出一块土地作为养老用途,大家都在等待。

  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指标非常奇缺。同样一块地,按住宅用地的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养老用地,所以,地方政府没有动力供给养老用地。北京太阳城是住宅用地,基本是靠自有资金和施工单位的垫资来滚动开发的。

  江西省的一个市长曾对我说,开发商来这里做养老,我不支持不反对。土地公开拍卖,你摘牌成功,一分钱不能少,你可以在这块土地上做任何养老用途。如果你能把民政部的指标带过来,地价可以商量。这反映了地方官员对待养老地产的一种普遍态度。

  二是开发商做养老地产大多是噱头,最多只是一种尝试。基于高地价,开发商也要算经济账,开发普通住宅会很快收回成本,而做养老项目,即使小比例也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养老地产有在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产业用地上做的,惟独没有在养老用地上做,因为根本就没有养老用地。有的开发商在医疗用地上建养老地产,成本相当高,出租很贵,消费者接受不了。

  三是养老没有形成产业,缺乏管理运营团队。尽管保险企业做了一些养老项目,但在管理运营方面也没有办法。保险企业作为投资人,按说不应该去做养老管理和服务,但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运营机构,不得不自己组建养老机构,边学习边摸索,但这不是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

  将来的情况是,20%~30%的养老项目由保险企业或地产企业自己管理,大多数养老项目应该委托外包经营管理,但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可以大量输出管理,进行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即使有的养老机构可以输出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因为自身定位不清晰,也缺少人才和技术储备。无论是基层的护理人员,还是养老机构的管理团队,现在都很稀缺。不像酒店业,既有高层次的希尔顿管理集团,也有经济型的如家管理集团。

  房地产开发商位于养老产业的上游,主要负责养老住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养老机构位于养老产业的下游,主要负责养老社区的运营、管理和服务。由于投资回报率的不同,上游企业本质上是不愿意进入到下游服务业的。当养老产业成熟的时候,才有利于地产商和险资做养老地产。当下游不成熟的时候,上游基本是忽悠。

  《新经济导刊》:目前许多企业是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但苦于找不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您对此有何建议?

  陈首春:国家的养老政策是“9073”,只有3%的人群是靠养老机构的。北京已经有多个项目,把住宅出让用地强制搭配了养老用地指标,比如房山窦店的幸福汇。政府要求开发商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小区时,必须建一个1~2万平米的养老机构,无偿代建,好比建幼儿园和中小学一样。每个养老机构不需要建得非常大,就像如家酒店一样,几百个房间,几百个老人就足够了,符合适度经济的规模。

  养老产业发展初期,硬件不重要,软件才是核心。实际上硬件的投资量并不大,1~2万平米的养老机构,几千万就够了,跟动辄数十亿的普通住宅、商业地产和别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未来,开发商不是养老产业的主角,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太大,当然也有开发商的商业机会。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养老地产,目前时机还不成熟,我建议应该等待,不要盲动。

  《新经济导刊》:您提出“养老建筑常规化,常规建筑适老化”的概念,请具体阐述一下?

  陈首春:现在马上可以做的是,“养老建筑常规化,常规建筑适老化”。中国处于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老年人会越来越多。一栋建筑要考虑到老人因素已成为普世原则,不仅仅是住宅,还包括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像日本已进入到高龄化社会,无障碍设施大量覆盖,常规建筑里已随处可见。

  现阶段,“适老化”是开发商的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途径。我心目中养老地产理想的模式是,老人不应该独自住在一个偏远的地方。例如远郊区县或者距离城区30公里以上的主要面向养老人群的项目,我持反对意见。我建议应该就地养老、居家养老。一个商品房小区有10%~20%的适老化住宅,200多床位的养老机构,这样就构成了全龄化社区。一个人在逐步老龄化过程中,可以不离开自己常年生存的环境,逐步接受不同级别的服务。

  适老化住宅依然是商品房,也可以销售,只是设计上要适合老年人居住,硬件和软件上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在这个小区里,子女买一套普通住宅,老人买一套高层小户型的适老化住宅,孙子孙女有老人照顾,子女也能时常与父母团聚,但又不需要同父母住在一起,避免了因生活习惯和婆媳关系引发的矛盾。这样的模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孝道文化。这样的适老化住宅最好在城区,千万不能太偏远,即使环境好,也不会有市场,要满足年轻人能把这里当成第一居所、可以每天上下班的实际需求。当老人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理的时候,如果子女没时间,可以住进社区的养老机构,由专业服务人员进行照料。这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320.html

更多阅读

公安行业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之养老产业信息化

摘要:信息化养老有效弥补了当前传统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代表了未来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通信运营商,对于信息化养老的推广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可以在宽带等业务服务方面获得利益,是双赢的好项目,值得切实行

国内养老产业巨头 一个啦啦队产业巨头的样本故事

     大约在40年前,大学啦啦队长出身的美国小伙杰夫·韦伯(Jeff Webb)以8.5万美元起家,创立了Varsity啦啦队公司;到2011年,该公司盈利已突破3亿美元,在经济低迷中依然取得了傲人的8%年增长速率。目前公司旗下已拥有20个独立品牌产品线

养老产业盈利模式 建好盈利模式 做强产业大盘

     回顾整个白酒产业,年营业额突破100亿的只有六家企业,接近100亿的屈指可数,超过二十亿的企业也为数不多,大多企业还在十亿左右徘徊。正如白酒行业流传的一句话“一个大型电器集团的产值快赶上整个白酒产业了”。这并不是在长别

养老产业10个细分市场 BAILEYS“闺蜜酒”细分市场

    正像大街上一位穿中式旗袍的“伊人”从我们身边娉婷走过,我们会忍不住注视她,古老的东西摆对了地方一样能把现代人的眼球拽过来。  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的消费权力与消费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如今强调以男性消费者为主导

声明:《成长的烦恼 养老产业的成长烦恼》为网友没有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