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 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证分析



金融生态是从生态学引入的一个概念。2005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将其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解为两种关系:第一,整个金融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因素与其所存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第二,金融行业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金融生态环境所指的应该是第一种关系,是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对金融行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经济基础作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的重要组成,使其成为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2005年《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中地区经济基础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弹性为0.176118,仅低于法制环境的贡献弹性(0.194961)。金融是虚拟经济,它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延伸,它能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因此,实体经济基础的变动对金融业的影响是直接并且巨大的。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基础的改进完善是最直接有效的。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向省会城市集中的状况,具体表现在金融资源、外商投资、进出口、就业和产出五个方面。

(一)金融资源集中度高

调查显示,2003 -2005年吉林省九市、州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除长春市占比逐年上升外,其他八市、州均呈逐年下降态势。其中,长春市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省比例一半以上,2005年甚至超过6成。

与此同时,2003-2005年吉林省和省会国有企业集中度呈现同趋势变化,但2005年省会国企的贷款集中度上升明显。省会国有企业占全省国企贷款集中度超过5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60%以上。

吉林省贷款集中度所呈现出的两高局面,必然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受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布局影响,长春市大型企业较集中,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也较多,集群效应明显;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也呈现向长春市集中的态势。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较多、规模较大、占经济比重较高,且生产经营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从而进一步加剧信贷资金向省会城市、国有企业集中化。

(二)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

外商投资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指标。吉林省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吉林省的外商投资规模与其它省份横向比较,在东北地区,吉林省外商投资规模仅占辽宁省的五分之一左右;与中部省份河南省相比,规模相当;与东部省份相比,仅为山东、浙江的十分之一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商投资规模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外商投资的集中度进行比较发现,长春市外商投资2003、2004年分别占全省的78.1%和80.3% 。同一数字在沈阳为43.5%和47.3%;郑州为79.8%和64.3%;杭州为49.6%和53.4%;武汉则为82.9%和88%。因此可以看出,外商投资集中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呈简单反比。

通过上述分析,经济发达省份的外商投资集中度相对较低,说明其省内投资环境差异较小,市场化程度较高。而综合来看,吉林省外商投资规模小,集中度高,说明其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地区间投资环境质量极不均衡。

(三)进出口额省会城市集中度高

一个地区进出口能力的大小,说明了该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出口能力越强,说明该地区的经济活力越强。通过对吉林、辽宁、河南、湖北、山东、浙江六省2003、2004年进出口额比较,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得出上述结论。虽然吉林省的进出口状况略优于湖北、河南,但是其增幅最小,仅为10%左右,其他省份最低增幅也超过30%。这说明吉林省进出口遇到瓶颈约束,阻碍了进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吉林省进出口的省会城市集中度很高,2003、2004两年分别为84.7%和78.4%,2004年有所下降,但集中度依然很高。这说明吉林省的其它地区对外经济活动范围较为狭窄,国际分工参与程度有限。

(四)就业人数省会集中度高

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方面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它也是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吉林省2004年就业人数增幅较大,为4.34%,居吉林、辽宁、河南、湖北、山东、浙江六省之首。这初步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的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大大加强。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 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证分析

另一方面,吉林省的就业省会集中度极高,到2004年已有七成多的就业人数集中在省会,大大高于表中其它省份。

劳动力作为与资本比肩的经济投入要素,在流动性很高的近些年,其集中度在一定程度甚至比资本更能说明集中地的经济发展程度。

(五)GDP省会城市集中度高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分析,金融资源、外商投资、进出口和劳动力诸要素集中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一定高。从吉林、辽宁、河南、湖北、山东、浙江六省GDP的省会集中度来看,吉林省的GDP省会城市占比依然很高,超过50%,其他如山东、浙江只有10%和22%,远低于其吉林省。也进一步说明了吉林省的经济区域分布和发展极不均衡。。

二、吉林省经济特点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业分布、发展失衡,并形成非良性循环

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城市,这基本上与省会城市经济基础相适应。这种状态还存在自我强化的趋势,表一中省会城市贷款集中度逐年的增高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使得省会城市的经济基础人为的高于其它地区;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机构的设立自然要适应这种经济基础,以方便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营成本也因服务对象的集中而低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这种金融业分布的失衡反过来又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经济的落后导致金融的落后,金融的落后又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进入非良性循环状态。2003-2005年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贷款质量逐年上升,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的33.3%降至2005年的10.8%;省会城市长春也呈现相同态势,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的24.7%降至2005年的7.9%。可以看出:2003-2005年长春市不良贷款率分别低于全省8.6、8.1和2.9个百分点,表明长春市金融机构贷款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简单反比,即金融发展更重要的是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受到抑制

吉林省省会城市经济集中度极高、国有经济占主要成分这一状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政府其行为目标并不仅仅是经济本身,其社会目标是广泛的、多元的。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其与占全省经济比例极高的国有企业绑在一起,过度的干涉了资源的配置流向,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对金融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调查问卷显示,分别有53.5%和51.5%企业和银行认为政府干预较多。而山东和浙江的调查则显示,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2%、31% 和49%、41%。

(三)地方金融业发展缓慢

较低的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说明吉林省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必然导致金融业与省外、国外经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缺乏,从而使得省内的金融业不能在更广泛的市场交流中学习提高。交流的缺乏必然导致竞争的降低,而竞争恰恰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这种较低的国际分工参与,使得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业的发展。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有12家,而吉林省仅设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3家的分支机构;辽宁、黑龙江则分别有10家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其中浦发银行是近十年来唯一一家进入吉林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且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业务范围也仅限于长春市内。同时,吉林省外资银行数为零,辽宁省则有10家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契机

虽然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极不均衡的状态,但是通过其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我们可以看出私营企业的活力。民营企业相比较而言市场性更强,纯经济色彩更浓;其行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对整个市场形成良好的示范与互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力,成为形成更加市场化的经济基础的良好切入点。民营企业的发展必然会深化与金融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成为金融业新的业务重点,从而为金融业从传统的金融模式向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模式的转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通路。另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重要的就业途径,从2003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的21%一跃变为2004年的54%;而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则出现下滑,个体就业增幅亦不大。这说明吉林省国企改造已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数量或者规模上急剧扩大,对社会贡献增加。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市场作用

吉林省这种状况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政府行为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退出对经济的干预,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深化还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行为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参与变量,从经济活动中的剥离并非越快越好,因为任何一个系统中某一变量的突然变化必然导致系统的剧烈失衡。政府在过渡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规范,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逐步转变自身角色。政府行为对经济干预减弱的同时,也使得金融生态环境随之改善。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调动地方积极性,降低行政资源对经济资源干预程度

传统体制的影响就是行政资源的集中导致经济资源的集中,因而会出现省会城市经济集中度极高的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市具备自身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只是因为行政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把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源的这种紧密关系解除,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才会充分发挥出来,各地的经济优势才会显现出来,从而改善全省经济过度集中的状况,进而使得全省金融发展趋于均衡,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作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补充,城市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可在金融机构设置较少的地区,拓展其服务网点,提供融资服务,以缓解金融资源的集中而带来的制约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另外,民间金融虽然是地下性质的,但是它却最具有市场活力、最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最能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应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并加以适当监管,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当前金融环境的最佳切入点。

(四)扩大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思维走出去、引进来

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交流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活动,其生存环境越封闭,那么金融活动的范围就越狭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小。因此,改善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改善经济生态环境。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只有树立开放的思维,敢于走出去并引进来,将封闭的环境变为开放的,把小市场变为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才能激活本地区的经济活力,改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5381.html

更多阅读

人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人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一点线面小组组长:罗盛午——住组员:韩娜——穿 崔雨辰——吃 霍珍妮——行时间:2012.4.20对调查课题的分析:人的生活方式听起来它是一个很广的话题,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

PM2.5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pm2.5治理方法

PM2.5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一、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TotalSuspendedParticle),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PM为ParticulateMatter缩写),即可

转载 高三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原文地址:高三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作者:鲁士705高三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在生物与环境板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占重要地位,是难点也是每年高考的热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农业产业化理论

一般而言,国际上流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

声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 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证分析》为网友森浓有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