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临危受命 和如今那些一帆风顺,一路从高中、大学、MBA、外企等温室里成长出来的经理人不同,我这一代人的经历要艰难得多。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好强、立志将来一定要成功,而且必须成功的人。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 不测风云 2001年7月31日,天气炎热,正是每年啤酒销售的旺季。当时在青啤北方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我正忙碌于冲刺夏季业绩,忽然听到了一个巨大的噩耗。 我的老上司、青啤公司的总经理彭作义,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傍晚在海边游泳时心脏病发作猝然去世,年仅56岁。 当时青啤正处于扩张后整合的关键阶段,彭总走了。痛失主帅的青啤笼罩在一片悲戚之中。可以说,作为在中国啤酒界可圈可点的"并购英雄","彭作义"这个名字将被永远铭刻在中国啤酒的发展史上。 噩耗传来,我立即赶回青啤总部,悲痛和复杂的心情难以形容。 彭总的突然离去,为未来的青啤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一时间,社会各界和全国的媒体都对这个悬念非常关注:没有彭作义的青啤将何去何从?青岛啤酒纵横捭阖的经营策略会不会发生改变? 我记得那时董事长李桂荣说,彭总的逝世是青啤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后来几年的历史证明了这句话,它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啤酒行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彭作义带领青啤倡导资本运作的并购理念,啤酒行业不会在当时掀起全国市场重组的大潮,今天的中国啤酒行业也不一定会出现如此深刻的资本运作和格局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彭作义带领青啤大举扩张并购,实际上引发了全面整合、优胜劣汰、强者为王的国际啤酒行业生存法则开始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众所周知的是,彭总离世之前,从未指定过接班人。 8月2日,青啤召开了紧急的高层会议决定,宣布青啤公司总经理暂由董事长李桂荣代行职责,并将尽快选出总经理候选人并正式任命。此时,全青啤公司领导层最担心的就是军心动摇,让对手乘虚而入。 但这个继任者并不好选。青啤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继任者的推举和确定首先取决于其股权结构:截至2001年3月2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为100 000万股,其中国家股39 982万股,法人股5 333万股,流通股20 000万股,H股34 685万股。第一大股东为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青啤虽然是股份制,主要经营者由董事会来聘任,但青啤的性质还是国有,所以在主要的人事安排上,当地政府和省政府都有足够的话语权乃至最终决定权。 8月6日,李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青岛啤酒公司的非常时期,但青啤的发展绝不会因彭作义的去世而放慢或改变。他说,青啤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董事会制度,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管理平台,如今这个平台依然存在,因此青啤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彭作义出现。 李董事长不得不走到台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彭总的后事,稳定公司的情绪,他紧急接待了所有分公司的领导人和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领导人以及所有的重要客户,对他们每一个人讲青啤是集体领导,青啤的战略不会变。 然后,他和市里领导一起研究接班人的标准。他紧急召回了所有的事业部负责人和在青岛的中层干部,开始酝酿新的人选。在此后的二十多天里,青啤内部对新总经理的人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