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领袖陈友华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3章 成就世界集装箱领袖 把



     集装箱几乎是所有机械产品中结构最简单的品种,尺寸标准化,材料标准化,零部件标准化,工艺流程简单,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正因为这样,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资金涌入集装箱行业。当时很多有了钱的农民都开始造箱,箱子是造出来了,却销不出去,即使国有的大企业广船国际也没有销售能力,他们当时通过一个叫林良成的香港代理商做销售,林良成与美国的船公司关系不错,代理费用非常高,这样广船一半的利润都被他拿走了。麦伯良很早就把目标锁定国际市场,并较早在香港设办事处,建立起集装箱的直销业务模式。

除了销售渠道,大部分进入行业的人对于集装箱制造的理解上也存在很大误区,他们想当然地把集装箱制造看成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及时交付和成本管理没有概念。对于"能造出集装箱"和"造出怎样的集装箱"、"怎么样造出集装箱"却难倒了一批人,这样产品品质和交货期达不到要求就淘汰了一部分企业,其中中集第一阶段收购的大连集装箱厂、南通顺达集装箱厂以及新会大利集装箱厂都是因为没有规模,无法满足客户交货期而不得不出让股权。

中国集装箱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了集装箱价格持续下降,到2002年,20呎干货箱的价格下降到1 350美元。进入21世纪,与中集同时期成立的另外3家最早的集装箱厂(广东大旺华侨集装箱厂、广船国际、上海船厂集装箱分厂)都因无法赢利先后退出了市场,而中集的市场份额却逐年攀升,到2004年中集全球集装箱市场份额达到55.96%。国内有一家集装箱公司的总经理,做飞机出身,以为飞机都能干,难道还做不了集装箱吗?干的结果是大败而归,跑去中集对麦伯良说,后悔当初没有听麦伯良的话,实在没有想到搞集装箱那么难,60多岁了,唯一的败笔就是盲目上马搞集装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损失了。麦伯良解读说:能干与否的这个"能"字怎么解释是大有文章的。中集1 200美元做一个箱,你1 500美元做一个箱,这不叫"能"。

刘学斌跟麦伯良经历了公司集装箱停产期和创业阶段,从蛇口到南通又到新会,最后回到南方中集,目前是集装箱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他描述中集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初期时候,我们不懂集装箱,刚进入这个行业时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已经做到世界最好了,我们也是抓住了集装箱向中国转移的时机才把它们打败。"他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韩国和中国台湾箱厂了解的集装箱技术、制造和市场,我们企业都懂了;第二点是对我们企业有利的,它们未必有利,我们企业比它们在本土化管理上更有优势。它们懂的是商品经济,我们不懂商品经济,不过中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了解商品经济。"我们的强项比他们多,韩国人进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没有机会给他们成长,以前的两家都退出了。"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世界贸易迎来空前发展,到2005年,中集的普通干货集装箱的产能已达到180万TEU,中集进一步巩固了中集世界集装箱的领导地位(见图3-1)。

图3-1 1993年上市以来中集干货箱产量及市场份额(单位:千TEU)

资料来源:中集集团年报。

即使在2002年普通干货箱价格跌到1 350美元,大部分集装箱企业面临亏损时,中集的毛利率也在13%以上,公司平均净利率5%以上,公司赢利率水平高于国内家电行业的平均赢利水平,也高于国内汽车厂家(不包括合资品牌汽车)的赢利水平。目前中集、胜狮、新华昌三家公司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集利润率高于竞争对手3~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产业,这个看起来门槛低却能赚钱的行业在经历了90年代的整合后再也没有新的企业进入,显然这个行业要赚钱并不容易(见图3-2、图3-3)。

 世界华人领袖陈友华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3章 成就世界集装箱领袖 把
图3-2 干货箱历年价格与中集集装箱产品毛利率(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中集集团年报。

图3-3 随着世界集装箱向中国转移价格持续下降

资料来源:杜烨.北大案例课堂教学手册《中集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从本质上看,集装箱产业的不简单是这个行业风云突变,难以把握和掌控,你可以尝试投资家电工厂,也可以看看汽车行业是否有机会,但投资集装箱厂,要赚钱真的很难。中集在这个简单的行业做到5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调整运行规律,让公司16年保持了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领袖地位。今天中集和世界主要的航运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在全球航运市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集通过产业整合使得这个行业竞争比较有序,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使集装箱产业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1996年,在中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时,中国也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集装箱制造大国。然而,直到2003年之前,中国在集装箱标准特别是ISO国际集装箱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方面,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拿来主义"状态,仅仅局限于了解、掌握和采用集装箱相关ISO标准,此时ISO国际集装箱标准的制修订权被牢牢地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集装箱运输强国手中,中国及中国企业难言话语权。

尽管2002年中集研究制定的5项标准被批准为国家级行业标准并颁布执行,但麦伯良"要成为负责任的全球行业领袖"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他与当时主持技术研发工作的王石生进行了一次深谈,提出要通过中集的努力使中国成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集装箱制造强国。于是从2003年开始,中集将"加强国际交流,参与ISO/TC104工作"作为集团重点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积极参与ISO/TC104各项标准修订,出席重要的ISO会议,参与投票活动,并且提出中集的标准修改提案。

在2003年的一次国际标准讨论会上,以P&O-Ned和马士基为代表的几家大型船公司,对ISO1496-1、ISO830等国际标准提出一系列修改提案,包括增大堆码试验载荷、提高试验接受标准等。刚刚参加国际标准会议不久的中集代表认为,部分建议应予以支持,比如增大堆码要求,这是在集装箱船越造越大的航运业发展状况下应运而生,基本上已成为集装箱制造业的趋势,而且技术上也完全可行。中集代表同样客观地指出,部分修改提案要求过高,脱离实际使用需要,特别是提高试验接受标准值的建议。

一直以来,由于行业内缺少客观、公正的评判机构,试验接受标准成了可有可无的一纸形式。如果再将这些标准定得不合实际,必定造成行业不良行为恶性循环更加严重。对此,中集结合工厂的经验和意见,形成了一份有说服力的、代表中国企业立场的报告,通过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交给ISO/TC104国际组织,并在第22届ISO/TC104全会上接受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辩论。最终,中集的提案得到部分采纳。这是中集也是中国第一次实质性向ISO/TC104组织提交标准议案,并得到采纳。

2004年,中集先后参加了5个相关国际集装箱标准制定、修订的国际会议,根据积累的实践经验,研究并代表中国向ISO组织提出4项有针对性的提案和意见,累计2次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投票表决。所涉及的标准包括集装箱角件的技术条件;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通用货物集装箱;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集装箱装卸和栓固;集装箱箱体结构试验值的理论基础6项集装箱相关标准。

中集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引起了行业的关注,ISO相关国际标准组织的各分技术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家的专家代表对中集增加了了解和尊重,对中集的观点也逐渐重视起来,中集发表的提案和建议,全部得到ISO国际组织的答复,其中部分得到认可,部分引起重视和考虑。至此,中集及中国在集装箱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353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世界华人领袖陈友华 《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第3章 成就世界集装箱领袖 把》为网友海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