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关于破桥的这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你怎么看?

这基本上是一篇谣文,本身就是忽悠学的典型案例。

先从破桥另一篇相对简短的洗地文说起,按相同逻辑,谁能证明韩仁均未拥有过金丽华?谁也不能啊!那就说明韩仁均拥有过金丽华了?【儿子给不怎么懂网络的60岁老父管理密码】,听着的确很正常,但特么与本案无关啊!韩仁均是个骨灰级的老网虫,而韩寒却是个连自己账号密码都记不住的马大哈,角色跟破桥所形容的完全相反!

这就是破桥的两大基本手法:神逻辑和伪事实。


回归《忽》文,此篇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其实也就是颠来倒去地重复使用这两大手法。

文中列举了三位著名作家:莫言、老舍、鲁迅,以他们的干净手稿来佐证韩寒的手稿干净很正常。首先,这就像是拿熟练工跟新手比手法敏捷,并不科学;其次,稍加搜索轻易可知,事实与破桥所言截然相反:这些老牌作家都有修改或誊抄的习惯,压根比不上那位一次成型的少年天才。

质疑者要的是什么?正如王培元说鲁迅手稿那两段里提到的,能够体现创作者【炼字、造句、改作、思考】的修改,而这些内容,在韩寒的“手稿”里,几乎完全见不到。


破桥深谙所谓信息污染和传播畸变,那么他该明白,条件许可的话,应当优先展示当事人的口供(比如莫言的微博)。此处,刨去吹牛的成分,三联的编辑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莫言的誊抄稿,想当然了。

至于写作速度,莫言一向快,更快的网络写手也比比皆是,并不是说,就因为谁谁谁写的快,就质疑他是代笔。问题在于:一.写作新手,突然爆发就能赶上老牌写手?二.韩寒早期是自称拖拉机速度、磨磨蹭蹭。莫言是全身心投入,而韩寒是泡妞踢球一样不少,只在课堂上写;三.一般题材的小说,有灵感有才华就可以一泄如注。而《三重门》是山寨《围城》之作,都是资料汇编式的掉书袋模式,快不了(高才如钱钟书,也就日均500字。当你听说某人把压路机开出了蓝宝坚尼的加速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不可能!)。





破桥对于莫言、鲁迅手稿的错误理解,尚可归咎于他人的误导。他和司马少对老舍手稿的论述,则是很明显的逻辑推理错误了:谁能告诉我,老舍这段话是怎么证明『这是初稿』的?怎么从【扯了另写】推导出『历来就是一次成型』的?【已发表过的作品不愿再加修改】跟韩寒的『几乎从不修改』又有何可比性?





更恶毒的是刻意的曲解:这【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难道不包括《三重门》整本书?或者,破桥是想证明《三重门》出自中年韩寒之手?

再说了,这“一次成型、一稿而成、非誊抄稿”的说法,最早见于16年前的《儿子韩寒》,难不成也是【质疑者引申自韩寒博客】?

另,“韩寒”所谓的“重写”,并不是誊抄旧稿,而是将原前半部整体废除后的重新创作,实际相当于一气呵成30万字,并不能用于解释那些『创作性修改』的缺失。




破桥的文章里,很少能够见到对于某位具体的质疑者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基本都是他对“质疑者逻辑”的二次演绎,再自己反驳自己,玩的是左右手互搏的把戏。二手“逻辑”加上二手证据,这就为他所谓的【信息污染】创造了充分条件。

质疑者支持代笔论,那就天然承认一个人的思维和阅历能够被另一个人模仿,关键问题在于能力和动机:①.4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理所当然能够描写青少年视角,14岁小P孩则难以写出成年人的思维和文笔;②.韩仁均作品的叙事主角是宝贝儿子时,当然应该描写韩寒的经历;“韩寒”叙述自己的事,为何要飙出一大堆老一辈的心理和视角?

质疑者的理论与这种情况毫无矛盾:韩仁均以儿子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文章。

破桥这里替质疑者总结出的标准A【作家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小说的内容应与其生活经历一致】,这句话颇值得玩味,他首先是个不成立的病句:如果是小说,那就没必要一致;如果“一致“那就不是小说,而是日记、纪实类的文章了。而且,这里模糊处理掉了【谁的经历】这个关键点,质疑者原观点是『韩仁均根据韩寒的经历… 』,而标准A给人的感觉就是『韩寒根据自己的经历… 』,成了循环论证式的废话。

破桥没法像我这样仅从字面上就把标准A否定掉,毕竟是他总结的,玩下去就变成给自己找茬了,于是他来了个惊世骇俗的逆推:赛车生涯文字应该出自赛车手笔下。

举个例子:马云是中国人,逆推一下,中国人是马云,这就错误了,但是这个逆推出来的错误并不能用来否定原命题。

这是很基本的智商问题,他那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也就相当于当众抽自己一个耳光,再告诉大家,我就是这么抽那些质疑者的,然后一群脑残韩粉欢呼雀跃:抽得真狠!




16年前,韩氏父子自身、发现韩寒的伯乐们、各方读者们就对署名韩寒的早期作品作出了准确的评价:老成、早衰、不似少年人的文笔、像成年人……更有甚者,早已直指问题的核心:韩仁均代笔。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关于破桥的这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你怎么看?

别告诉我,这些人都被方某给【信息控制】了。




破桥替质疑者总结出一个“绝世天分的奇才韩仁均”,再告诉大家另一个穷困潦倒隐居二十年的韩仁均,似乎这样质疑者就逻辑矛盾了。

首先,销量和质量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说明不了什么【绝世天分】。《三重门》也就放在16岁少年身上,能显出奇才来。放在中年文人手中,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了;其次,韩仁均也并非什么隐居:他是金山报的副主编(后来做过05届的区政协委员),编纂乡志的领导小组成员,文学、摄影获奖无数,被《新民晚报》称为文学新星,每年能写40万字,但是这一切在99年戛然而止——宝贝儿子出名了,他就真去“隐居”了;再者,他更非穷困潦倒:看《儿子韩寒》就能知道,他90年代初就有轻摩,家里有录放设备,花上万元买286、386,94年开始电脑写作,96年上网,韩寒小学的时候就有单反玩了,你呢?

这样的偷换概念,歪曲事实,还有很多。比如,在另外一篇洗地文章里,破桥将韩仁均形容为“不怎么懂网络的60岁老父”,还告诉大家小心谨慎欺骗大家十三年的骗子不可能给你留下证据,似乎骗的时间越长,就越不是骗子 ~~ 种种的神逻辑,通过不停地絮叨,让一些弱智产生了杯弓蛇影的感觉——【他们是在忽悠】。




【再补充】:『小心谨慎、从未被怀疑…』← 这是破桥的设定,与事实无关,更与质疑者无关。破桥式“逻辑”的通病就是,自己设定一个虚假的概念,自己再在这个概念中兜一个大圈子,然后告诉大家,这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傻瓜们低头一想,的确自相矛盾,破桥说的好有道理哦!

一个“小心谨慎”隐藏了28年的变态杀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3/2660.html

更多阅读

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 谈判策略有哪些

第七章 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学习目的和要求商务谈判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和方法,主要是服务于目的的一些人为可以调动的行为和方法。在商务谈判中因为对手可能是不同背景的商人,甚至可能是外方,因此在进行商务谈判

图解片鱼片的方法与技巧 鱼片上浆的技巧

有许多菜会用到鱼片,可是到底怎么片鱼片呢?可能很多朋友并不了解。接下来,我就用图解的方法来给大家解说片鱼片的方法与技巧吧。将鱼头切下。    用刀贴着鱼脊骨将一侧的鱼肉片下来,将鱼翻转过来,再将另一侧鱼肉片下来。将片下的鱼肉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诡辩技巧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张晓芒第一章 真是气死人——什么是诡辩●笨嘴笨舌的苦恼——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人际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语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4.1学术式忽悠下 忽悠原理

接下来,笔者以最知名的具体病例进行详细解说。2010年10月10日,肖传国亲属锤击事件正在庭辩,石景山法院门口,十几位肖氏手术病人与其家属拉着条幅示威。他们的带头人靳冰岩面对到访的近20家媒体,宣读了“病人小艳丽发来的短信”。方舟子

声明:《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关于破桥的这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你怎么看?》为网友寄与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