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关于破桥的这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你怎么看?

这本书刚看完第一章,也许不适合急着回答,但是看完之后心里特别压抑,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我觉得我和作者的知识面重复度比较高,对于他所运用的逻辑学和心理学知识,我都非常熟悉,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冷静地去思考,而我想可能有些读者如果没有这样的背景知识往往会被他提出的一些概念所吸引,无法反思或者质疑书中的内容。最后再申明一点,我不是韩寒或者方舟子哪一边的粉丝,对这个事情本身我其实是不大关心的。
第一点,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写的不够中立,应该说完全是站在韩寒这方的角度来写的。文章的作者认为很多指认韩寒代笔的论点十分可笑,我可以理解。但是这也不能反过来证明韩寒没有代笔啊。这就像作者说的当一个命题用逆否命题表述出来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个命题的可笑之处;而之所以在之前察觉不出来,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假设。看文章的时候,我感觉作者是从韩寒没有代笔这个假设出发来论述的。另外,他指出方舟子多次对对方使用蔑称,但是韩寒也有过“USB”这样的表述,很多地方给人感觉过于偏袒韩寒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反忽悠”,完全没有必要用这么多篇幅来渲染方舟子这一方的不是。把这些部分去掉,文章的的价值更高一些。
第二点,文章对于一个群体进行了捆绑。央视在报道叙利亚反对派是如何如何不堪的时候,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的时候,它并不会告诉——其实他们都不是一个派别的,只不过这么多派别都反对巴沙尔政府,甚至这些派别之间见到了也要开打,在这么多派别中有混乱邪恶的,有中立善良的……但是把这些人全部打包成一个整体,然后渲染群体中最不堪的部分,就可以得出这个整体是混乱邪恶的。在这个事件中也一样,作者提到的很多观点,并不是方舟子本人的观点,而是方舟子方的观点。反过来如果我把韩寒粉丝中特别可笑的观点,特别不合适的发言都搜集起来,用作者的方式来进行归纳总结,也一样可以得出不利于韩寒粉丝的结论。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的方法的无用。作为一个工科的人,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你这个理论到底是不是完备、自洽或者其他形式上的优雅正确,我最关心的是和实际是不是相符。好,现在作者证明了方舟子一方用来证明韩寒代笔的观点是可笑的,那么韩寒到底有没有代笔呢?我觉得作者的方法最后虽然并不会证明韩寒没有代笔,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倾向于韩寒没有代笔。
我下面说的这个例子,我不提及具体的细节,但是大家可以掂量事情有多少真实性。
某煤矿的老总写一本回忆录,回忆当年建矿的情节。这个人本人是个大老粗,但是书的文笔很好,有人就传言是秘书代笔的。事实是秘书完成了几乎全部书稿,老总提供了当年的情况,包括一些细节。大家可以对照作者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一些论证的方式,对于老总代笔的怀疑,其标准必然会落入入标准粗糙,双重标准的陷阱中去。
1. 这本书有很多只有当事人知道的细节,所以因此说这是代笔的很可笑,要是代笔也是有同样经历的人代笔的
2. 虽然这个老总平时看上去是个粗人,公开场合不拿发言稿就说不出啥来,但是因此说这是代笔也是很可笑的
3. 这本书的手稿,老总还留着,虽然上面很干净,有一些让人生疑的错别字,但是因此说这是代笔很可笑
4. 刚有人传言说他代笔的时候,老总拍着胸口用乌纱帽作保自己没有代笔,宣称谁能证明他代笔悬赏一百万。所以说这是代笔是很可笑的
5. 他要是代笔,那些编辑、出版商、朋友、老师、同学、作家都帮着他说话,证明他不是代笔的?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全被收买了?显然不合常理嘛。总会闹个分赃不匀什么的吧?总有个收买不到的吧?难道这些还不能“证实”吗?所以说这是代笔是很可笑的
等等……
我按照这个作者的方式来论证,几乎可以证明所有质疑这位老总代笔的观点是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但是事实是他就是代笔了。(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用作者的理论在这里寻到什么蛛丝马迹)
我在读到作者说到某人在保证某件事时信心十足,从一个侧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件事是真的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作者有一些比较幼稚和理想化的倾向。羞耻心这种东西只是对同样为善良的人才起作用,我所接触到的“成功人士”中是很少有人还保有这种东西的。
调查责任事故的情况,如果要用作者的标准去衡量,或者说从逻辑上去证明,几乎可以肯定得出(倾向于)和事实相反的结论,作者太小看人为了利益能做到什么地步。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是有毒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对于方舟子一方的很多人来说,看了这篇文章会判然醒悟;对于一些原本就了解这些逻辑和心理学常识的人来说,这篇文章也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复习;但是,还有一些人,比如说大学生,其中很多人本来就比较相信一些宣传,按照作者的这种方法,几乎所有的传言都会变成谣言,也就会变得更加相信宣传中所提到的“有一些势力在恶意攻击”;但是,因为家里人的关系,我偶尔能看到内参,你会发现社会上的“传言”是真相的概率出人意料的高,原来这么匪夷所思的东西居然不是无中生有;即使《某某元》这种看上去几乎全部是胡扯八道的地方,过几年你再回想一下,居然还有那么几条是真的;有些传言,本来没有渠道证实,结果做编辑的朋友恰好他们有收到一些指令。
你就会发现,即使有着作者逻辑、心理学知识,但是在现实面前毫无作用;你对事情真伪的判断,还不如那些狗屁不通的位置比较高的大老粗。这些论证、这些推理,就是一个笑话,反而会被别人所利用。这就是我看完之后觉得郁闷的地方,“百无一用是书生”。
也许作者会觉得他写的这些东西并没有错,如果别人曲解了他的意思——把“证明‘证明韩寒代笔的证据’是可笑的”,理解成了“证明韩寒没有代笔”,那是别人的错。这就像你给我妈这个年纪的人看“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会损害食物的营养”的文章一样,文章是说的没错,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说微波炉和营养的关系,没说其实用油锅大火炒比微波炉更损害食物的营养又不是作者的错,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像我妈这样的人就是会理解成不能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啊!而社会上到处都是我妈这样的人啊!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103/2660.html

更多阅读

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 谈判策略有哪些

第七章 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学习目的和要求商务谈判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和方法,主要是服务于目的的一些人为可以调动的行为和方法。在商务谈判中因为对手可能是不同背景的商人,甚至可能是外方,因此在进行商务谈判

图解片鱼片的方法与技巧 鱼片上浆的技巧

有许多菜会用到鱼片,可是到底怎么片鱼片呢?可能很多朋友并不了解。接下来,我就用图解的方法来给大家解说片鱼片的方法与技巧吧。将鱼头切下。    用刀贴着鱼脊骨将一侧的鱼肉片下来,将鱼翻转过来,再将另一侧鱼肉片下来。将片下的鱼肉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诡辩技巧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张晓芒第一章 真是气死人——什么是诡辩●笨嘴笨舌的苦恼——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人际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语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4.1学术式忽悠下 忽悠原理

接下来,笔者以最知名的具体病例进行详细解说。2010年10月10日,肖传国亲属锤击事件正在庭辩,石景山法院门口,十几位肖氏手术病人与其家属拉着条幅示威。他们的带头人靳冰岩面对到访的近20家媒体,宣读了“病人小艳丽发来的短信”。方舟子

声明:《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关于破桥的这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你怎么看?》为网友寄与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