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传(原创 网易云怎么上传原创歌

龙标,其实是唐朝时候的一个县,辖地于今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剑河、从江西北部和湖南的靖州、会同、芷江、黔阳、新晃、绥宁、通道北部。这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县治区域,时属一片南蛮生苗之地。然而,李白闻听诗友王昌龄被贬龙标蛮地,于是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表达对诗友王昌龄仕途不幸的同情。王昌龄贬谪为龙标尉时,他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在龙标任慰的六年里,确为当地人民也做了一些事,积极传播汉文化知识,写下了不少诗作。黎平人称他叫王龙标,王少伯,黎平有纪念他文物古迹,如《黎平府志》中记载的龙标书院,状元桥,碑文,诗作等,隆里还有王昌龄墓。为便读者了情况,我们撰写了王昌龄传。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唐开元进士,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唐天圣历元年(698年)生于一个垄田人家,祖上世代都耕田种地,家境较为贫寒,但青少年时代的王昌龄,勤奋好学,凭靠自身的不懈进取,终于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被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任职七年之后,又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举博学宏词科而一举成名,进而改任汜水县尉,可谓前途无量。然而王昌龄做官之后,却屡遭封杀、贬谪,仕途坎坷。唐天宝七年(748年)他由江宁丞再三被贬至龙标县尉,直到“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好不容易获朝廷招回任职,但离开龙标、道出濠州时,又被政敌闾丘晓(剌史)派人拦路暗杀而终了一生,时年60岁。故,人们在评价王昌龄的人生时说:“官不显赫,仕途坎坷”、“诗似李奉,官同梅真。”,“位卑不改报国志,遭贬仍怀爱国心。”,并赞誉他是我国初唐时期的“七绝圣手”,著名的爱国诗人。

王昌龄所处的初唐时代,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女皇武则天,及玄宗皇帝李隆基初期,都重视科举,崇尚贤能,大兴文治,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于是,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并令下臣“广开子目,求访贤哲”等,同时革新和完善制度;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同时戒奢从简等;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等,所以出现了“贞观之治”兴盛社会。武则天既重视农业发展,更注重破格使用人才,发展科举制度,甚至创立了“自荐”求官的制度等。唐玄宗李隆基初期则改革吏治,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等,所出现了“开元之治”的兴盛社会。

在崇尚贤能、大兴文治、发展科举的时代中,对身为垄田人家子弟并勤奋好学的王昌龄而言,可谓生逢其时,如鱼得水。他不懈地学习进取,沿着科举求仕、为国为民的方向前进。所以,尽管他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为他的仕途变通,但凭着他自身的勤奋与才智,终于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然而这一年,王昌龄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于是带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农人弟子的一片真诚进京,走上了为官作仕的道路。但考取进士、获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王昌龄并不满足,在就职的七年中他又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学习进取,从而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博学宏词科”选试中获得第一名,并得到汜水县尉之职,足见王昌龄的韧劲与志向,于是朝廷上下无不看好他的前程。

二、

唐玄宗在位初期,政治开明,有很多贤臣辅佐,使大唐国力达到了鼎盛。但做了20年的太平天子之后,玄宗皇帝渐渐滋长起骄傲怠惰的情绪,开始追求享乐的生活,所以他的执政变得昏暗起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着急,就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评说得失。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在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上干了五年之久的王昌龄,看到唐玄宗的怠政和追求享乐的表现,也与他的老师张九龄有同感,就跟随张九龄一起向玄宗皇帝提意见、评得失,以力挺老师张九龄宰相。所以,在帝王们倡导的“虚怀纳谏”的政治氛围中,王昌龄表现出年轻人可爱的政治热情,并多次进谏,评说的事项都很重大,而且观点、言辞都十分真诚、大胆、犀利。

当时,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什么事都不会,却学会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事先摸到了底细,等到唐玄宗找到他商量事情时,他都能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佩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于是产生了想要提拔李林甫为相的念头。但当唐玄宗跟张九龄商量时,张九龄却不同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对唐玄宗说:“宰相的位置关系到国家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后来这些话传到了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然而王昌龄却赞同张九龄对李林甫的看法和评价。为力挺张九龄,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观点和心志,王昌龄先后再次向唐玄宗直书。第一次,于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昌龄把唐玄宗执政20年的功过是非写成上书,指出:“玄宗帝的二十年‘功过有之天子’”并列举玄宗皇帝执政来的一系列功过是非来支撑自己的政治观点,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李林甫等人的对立面。第二次,王昌龄为更进一步评说“玄宗统治是一个“功过有之天子”的政治统治,提出了两方面的论据:一说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一举消灭太平公主党羽后,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辞退解职。任用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使唐朝进入强盛时期。唐玄宗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亦是玄宗的功劳;二说玄宗自己对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因为政治上的腐败与黑暗,滋长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致使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被打破了。特别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众。政治上的腐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这些亦是天子玄宗的过错也。

唐玄宗读了王昌龄的上书后,虽然心理不甚舒畅,但对王昌龄敢说直话、真话的胆识还是佩服,所以对王昌龄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表示,认为这只是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罢了。其实,王昌龄本来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的地方,只因长期农家生活环境的影响,及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养成了他直言不讳、无所隐藏的性格。再说,他对玄宗皇帝越来越不问朝政,追求享乐的表现深感忧虑,如果再用李林甫这样的人当宰相,那国家灾难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在王昌龄看来,直言不讳、无所隐藏就是忠君爱国,他理所应当这样做。不过,读了王昌龄的上书,唐玄宗加深了对王昌龄的认识。就想:像王昌龄这样的青年才俊,恐怕不能老待在书房里写书,应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那样他们才不至于如此地看待问题。因此不久,王昌龄就被派往参加出塞边境的战争。参加出塞边境的战争,虽然不算是唐玄宗皇帝对王昌龄“功过有之天子”政治言论的惩罚,但玄宗清楚:必须让王昌龄这样的文人充分意识到他们这种政治言论的后果。

王昌龄获得从军边塞的指令时大吃一惊。不清楚李基隆是在重用自己呢,还是在惩罚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王昌龄带着满心胡疑从军出塞。好在他还很年轻,又是农家子弟,跑得动也挨得起。心情沉郁的时候,他就常常用诗文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于是作了《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七绝诗句。《出塞》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诗中不仅道出自己心里的无比感慨,并以古谕今,借写出征的艰难而抒发难能寻到有力平息边境战争将领的忧思与观点,等等。但没想到,因力挺张九龄的事,李林甫等人却一直忌恨在心,所以他的这首《出塞》诗却被他们用来攻击他的借口。

当李林甫把《出塞》诗直呈唐玄宗面前时,唐玄宗心里的不快油然而生。说:“王昌龄竟然以古谕今,说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不是明诋我朝无将领么?”李林甫忙接话说:“是一首鞭策与评说李氏统治王朝的政治诗。”从而,王昌龄因文而再次让唐玄宗心里感到不痛快。不过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是没有对王昌龄下手,只是继续让王昌龄参加出塞边境上的战争而已。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两年。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选萃。不得志、且心情郁闷的王昌龄,认为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就决意为之一搏而参与了这次选试。结果,勤奋自强、功底深厚的他获得了“博学宏词科”选萃的第一名,谓之“超绝群伦”。王昌龄以为这回定会得到重用了。可是不然,选萃后他只是被改任“汜水县尉”而已。虽然摆脱了出塞边境的战争,但“汜水县尉”与“秘书省校书郎”相比,不但算不上提升,反而是贬了职的,所以王昌龄苦不堪言。不过他还是赴任了。而且,有了上两次教训,改汜水县尉后,王昌龄为人做事都不敢懈怠,更是兢兢业业,且颇有业绩。但忧国忧民的性格不改,仍以诗赋表达自己的心境和见解。先后又完成了《长信秋词(五首)》等作品。诗云: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王昌龄传(原创) 网易云怎么上传原创歌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长信秋词》是王昌龄一组宫怨的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表述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尤其“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一句,指出了所听到的漏声是从南宫——皇帝的居处传来的,所以“南宫”两字在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运用,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使诗句有了深度,也在篇终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人为五谷之辈,非百草之物。《长信秋词》的隐喻,就连李林甫之流也都看出来了。于是他们再次抓到了王昌龄的“把柄”,又用《长信秋词》中“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再次围攻王昌龄。这一回,王昌龄终于因文致祸——李林甫等人上奏说:“王昌龄与宫女有染”,说他“‘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诗句,阴谋串通宫中某妃子(宫女),卧听皇帝有关国家大事机密。”等等。于是因李林甫所害,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宰相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第二年,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玄宗皇帝李隆基以王昌龄“不矜细行”为由,第一次把王昌龄贬谪到了岭南。这一年距王昌龄“改汜水县尉”还不足三年。得到朝廷贬谪的文书,王昌龄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的《见谴至伊水》诗中调侃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岭南的乐昌(今广东乐昌)是王昌龄的贬谪之地,距长安城十分遥远。贬谪途中,王昌龄先由长安经鲁山、南阳、新野而来到湖北襄阳;再由襄阳经巴陵(今湖南岳阳)、衡阳、郴州等地往南,而进入岭南之地;而翻过骑田岭之后,才最终到达人烟稀少的广东乐昌。

可是,路途尽管坎坷多劫,可沿途也多文友相见。于是,于赏玩山水、温故人情之中,王昌龄倒也乐其中。到湖北襄阳时,王昌龄有幸会面了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相得欢甚,浪情宴谑”(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则作《送王昌龄之岭南》一诗。浩然诗云:“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风无缟宁(左边等待加‘纟’旁),乡味有查头。已抱沉疴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孟浩然集》卷二)而到了巴陵(岳阳),又遇见了李白,并写了《巴陵送李十二》诗。道是:“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见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到了荆州,除王昌龄所料的是,他尽然见到了受李林甫排挤而被罢相外放的荆州长史、他的老师张九龄(因为王昌龄中进士、取博学宏科,都是由张九龄、赵冬曦评定的等第)。此前,张九龄已经得知,王昌龄因为为自己打抱不平而遭贬岭南,所以在王昌龄到荆州之时便主动来会见他。于是,同命相连的两个文人相见时,更是感慨万端。张九龄一再嘱咐王昌龄今后不要再力挺他了,说他已经老了,年青人要学会独立自强,等等;王昌龄则安慰老师多加保重身体等。惜别时,张九龄向王昌龄索别离诗,王昌龄就写了一首《奉赠张荆州》诗云: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

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

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鸟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离别老师之后,王昌龄继续往南。好不容易才到达了人烟稀少的广东乐昌。面对重重山岭、异域他乡,王昌龄泪痕满面。即吟诵了一首《听流人水调子》。道是: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然而,一路的会友交谈,王昌龄更加坚信自己无罪,张九龄宰相同样无罪。看清了一切都只是“君子道消,小从道长”的当朝的儿戏罢了。既然这样,他也坦然了。

几年下来,王昌龄除了兢兢业业做事,其余时间就是不断地为诗作赋,根本不惧怕什么“因文致祸”的事情。到岭南第四年的秋天,即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秋天,王昌龄终于等来了“朝廷赦归”的消息,从而离开岭南北返。北返途中,他再次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张九龄时,却忽然得到张九龄已经病世的消息,于是王昌龄痛泣不止。

到长安之后,王昌龄才知道唐玄宗、李林甫等人认为张九龄已经死了,像王昌龄这样的青年才俊还有用处,所以决定“赦归”他。冬天,就任命他为江宁丞。

其实,王昌龄对江宁丞一职并不满意。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送韦十二兵曹》诗)但他还是赴任了。

离开长安、启程江宁时,亲友都前来为他送行。王昌龄又诗寄情。诗云:“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擢孤舟。”(《留别岑参兄弟》)岑参也为他付诗云:“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而途经洛阳时,诗人李颀也为他付《送王昌龄》一首,诗云:“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三、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排挤罢相,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宰相。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起来,不许大家再像从前一样在皇帝面前提意见,从而堵断了朝廷的言路。并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着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朝中的群臣都明白新宰相的意思,此后也都不敢再向唐玄宗皇帝提建议意见了。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名声不好,又没有什么过硬的本事,十分害怕那些功劳大、威望高的文臣武将夺走他的相位,所以谁的功劳大、威望高就排挤谁。当朝内挡他路的人清洗完了,就开始猜忌边境上的节度使。张九龄、王昌龄等一批文才武将,正是在李林甫的这种朝廷政治中被挤出局的。当朝中人才空缺时,李林甫就使用没有多少本事、不熟知朝廷内部政治、甚至不识字的胡人为官,并对唐玄宗说“胡人勇敢善战,又孤立无党羽”唐玄宗则信以为真。这样,李林甫的相位就真的没有威胁了,从而稳定了下来。

这期间,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地方(今辽宁朝阳)的节度使安禄山。安禄山在张九龄为宰相的时候,曾经因打败仗张九龄要治他的死罪,但唐玄宗却力保安禄山。张九龄直言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所以张九龄被排挤罢相,安禄山被唐玄宗、李林甫封为了郡王,并在长安城内为他建起了别墅,杨贵妃还收安禄山作了干儿子。从此,安禄山在宫内随便出入,亲如一家。杨贵妃的亲哥哥杨国忠却看不起安禄山。而李林甫在任的第十九年突然死了之后,杨国忠就做了宰相,安禄山因为没有被唐玄宗重用,后来就在边境上谋划造反的事。

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在江宁的任职已经整整八年之久,却没有人再被重用他。而这一年夏天所发生的一件事,却再次改变了王昌龄的人生。这年的夏天,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因大建私宅园林,而派人到江宁来砍伐青龙柏木,勒索民间,百姓议论纷纷。王昌龄看不下去了,出言抵制说:“青龙柏,江宁有之。木,乃百姓之物也,百姓愿,则伐之;不愿,则不伐之。”并斥责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大建私宅园林是劳民伤财之举。

这样一来,王昌龄又一次得罪了李林甫,也得罪了杨国忠、高力士等人,事情也就闹大了。本来,李林甫与张九龄、王昌龄之间原有的过节还没有过去,现又新添了“青龙柏木”事件,所以他们的关系又一次被激化了;再说,杨国忠是皇亲国戚,膀臂硬着呢,没有任何背景的文弱书生王昌龄能惹的么?但一向不合稀泥的王昌龄却惹了他们。于是,不肯受王昌龄一时之气的权贵们,便共同出手来收拾王昌龄。但他们却不以“青龙柏木”之事为由,而在王昌龄的《梨花赋》中找到了攻击他的理由。

《梨花赋》是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赴江宁上任时写的诗。虽然岭南赦归,再任江宁丞,但王昌龄却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于是他借托梨花的洁白来歌颂清正廉明、纯洁高尚的品格,并以此自勉。可是,杨国忠却以皇帝大舅子的身份,以《梨花赋》中的诗句罗列了王昌龄的罪名;加上李林甫重提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旧案,以置王昌龄于死地。不料的是,当他们费尽心机把王昌龄的罪案呈到唐玄宗的面前时,唐玄宗却说:“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

皇帝金口一开,使王昌龄保住了性命,却再次被降官贬谪到了西南边地的龙标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县尉。

得知王昌龄再次遭贬消息,诗人李白为他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表达对王昌龄前途的担忧和深深的同情之心。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时的龙标县地,秦前为夜郎国属,秦属黔东郡,汉属武陵郡,唐属州潭阳郡,地处西南边地大山从中。《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说:“叙州潭阳郡: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因此唐时的龙标县为明清时期的黎平府开泰县属(当为今锦屏县隆里所)。贬谪龙标县尉后,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道出江宁,启程龙标,于是年初冬抵洞庭湖岸之岳阳城。天宝八年(749年)春过武陵,溯沅水上至卢溪(今沅陵)、溆浦,秋至龙标(今锦屏隆里;一说今湖南黔阳)。

唐时龙里,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地之一。王昌龄在龙标县尉上干了整整六年之久。六年中,除了履行县尉的治安管理,到各地视察、办案之外,王昌龄还开办边民学堂(龙标书院),召集边民子弟入学,向他们传教授学,以变风俗。所以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开泰县志》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黎平府志》均有“隆里之龙标书院,创自唐王昌龄公。”的记载。

唐朝的龙标县地,由于远离朝廷政治中心,所以边民并不把王昌龄看作是一个政治罪犯的人,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而且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因此边民们对他都敬爱有嘉。于是诗记载云:“洞蛮(即侗人)长跪乞诗,岂复形神劳讼辞”,“蛮女乞诗书锦字,苍头拾叶佐炊烟”,“洞蛮索句真无奈,逐客伤离也()可哀”等等,并有《芙蓉女三戏王县尉》、《剑劈石》、《千年古柏》、《王昌龄夜遇芙蓉仙》等传说。至今,锦屏隆里,还有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等纪念王昌龄的历史遗迹。而后人纪念王昌龄在龙标的诗词更多,仅黎平府人士留下来的纪念就多达200余首。如: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黎平府人第一位进士(南京大理寺评事转少卿)龙起雷的祭王昌龄《王少伯墓》诗云:

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

千载羁云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

清朝黎平府开泰县隆里人、康熙二十年举人(任广东潮州知府、鸿胪寺少卿等)张应诏《拜王龙标先生墓》诗云:

青山无处不啼鹃,呜咽灵丘血尚鲜。

蓟北但闻汀鹤沮,天南仅见石牛眠。

房州帝子今何丰,羊河孤臣昔有传。

漫道招魂诗未稚,澧兰沅芷梦多贤。

清代黎平开泰县龙里人举人胡可成《吊王昌龄墓》诗云:

寂寞龙标尉,梨花谪夜郎。

尺书传紫陛,瘦骨寄平荒。

墓木云联慢,山花露溅香。

天悲风雨暗,谷应夜猿伤。

清代开泰县龙里举人胡定之《吊王昌龄墓》诗云:

赋献来迁谪,别业寄遐荒。

传言居之处,诗名纪盛唐。

古木云严寿,翰墨带泉香。

故巢辞锦里,山猿夜月狂。

上面是后来黎平四位文化人对王昌龄亲切的感慨吊唁。其实,王昌龄本人贬到龙标后,却并不感到十分悲哀,反倒说“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看来他在如此美好的风景环境里,过得也挺美好的。于是写了不少脍炙人口诗作,诸如: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静法师东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答武陵姚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等等。王昌龄这些“龙标诗”,不仅反映了他谪贬的生活状况,也表达了自己的胸襟及对国家的情感;除了表达送别,也反映了龙标的风物及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但作为逐臣,他不仅自己没有怨天尤人,相反,还劝慰那些与他有着相同命运的“沦落之人”坦然面对现实,从困苦愁厄的孤苦情绪中摆脱出来,自强不息。但是,当在龙标好山水中生活了若干的王昌龄逐渐淡忘朝中你争我夺的政治生活时,天宝十四年(755年)却突然爆发了“安史之乱”——二十多年前张九龄宰相和王昌龄所担心的国难终于发生了!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而在东阳(今北京)发动叛乱。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唐玄宗皇帝仓皇逃往成都。这一年,当了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老死还不到一年。当潼关烽火台上的“平安火”熄灭的这天晚上,唐玄宗终于感到了形势危急。于是新任宰相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却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杨国忠知道长安不能久留,就劝说唐玄宗逃到蜀地去。于是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禁卫兵护送下,悄悄逃出长安城。不想,逃跑途中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已经被禁卫兵杀死了,士兵们怕杨贵妃为他哥哥报仇,还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皇帝痛苦不堪,泪流满面,无奈中只好答应卫兵们的要求——同意用绳索将她勒死,于是杨贵妃也逃亡途中被杀身亡。

皇太子李亨则逃往灵武。并于公元756712日在灵武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并大赦天下。就这样,到龙标八个年头的王昌龄,终于又等来了“大赦”的消息,于是离开龙标。

“安史之乱”并没有平息。动乱中道出龙标的王昌龄,先返回江宁,再由江宁入境濠州。不幸的是,入境濠州时,却被政敌闾丘晓(剌史)派人拦路暗杀而死,时年60岁整。

王昌龄死后,“安史之乱”直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告平息。

四、

王昌龄在他60个春秋的人生风雨岁月中,经历了武则天、中帝李显、少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基隆、肃宗李亨等七个皇帝的主政和统治,并与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三位宰相共事,经历了30年的政治生涯。

在唐玄宗统治的初期,王昌龄虽然沐浴着唐盛的阳光,可家境贫困,父母无力为其仕途变通,他的进步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与勤奋;而考中进士、获授省校秘书郎之职后,本来可以给王氏家族带来荣耀,给国家带来福音,但由于身处“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时代,因看不惯朝中的腐败政治及勾心斗角的人事关系,所以他时常语出惊人,批评当局时政而得罪权贵,为他的人生仕途及政治前程埋藏了隐患,注定了他正统的政治抱负的无法实现。然而,千百年来,对于王昌龄的政治生涯和仕途人生,有些人往往都以“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古话来加以概括与评价,甚至认定王昌龄就是“不矜细行”的人。其实这对王昌龄来说是不公正的,也有失于公允的。在政治腐败的时代里,正因为朝中有张九龄、王昌龄这样心境高洁、正直正统、忧国忧民、疾恶如仇、敢于直面的人及其品质精神,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政治的主张,及武则天和唐玄宗初期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等政策措施才得以实施的,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开元之治”这样的兴盛社会。而到了唐玄宗后期,因玄宗怠政,李林甫等排挤人才,造成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没落。一正一反,见证了唐朝的兴盛与衰败。那么,能说王昌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么?恰恰相反,张九龄、王昌龄正因为“不矜细行”才最终彰显出了他们的贤德啊!

王昌龄文如其人。他的诗文,举起了他的文人风骨,铸就了他在我国诗坛显赫的地位。人们誉其诗为“中兴高作”,誉其人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尤其他的边塞诗,充分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深深蕴含着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他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所以,他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对于王昌龄诗歌的成就,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评价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

王昌龄的诗今存177首,其中七绝75首,五绝14首。人们评价他的诗文时,都说其诗“绪密而思清”,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说他诗情逸飞,百代景仰;

说他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物境:即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即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即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说他诗有生思、感思、取思之三格。生思:即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即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即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说他诗有三不:不深则不精,不奇则不新,不正则不雅。说他诗有五趣: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说他的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等等。

王昌龄的一生,政治抱负虽然无法彰显,也没有更大的业绩,但他的诗歌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灿烂诗歌文化的一面旗帜,称得上是地道而伟大的诗家夫子。而他他对龙标及其周边地域的文化影响与贡献,更是可贵和难以磨灭。所以王昌龄不矜细行而终彰贤德。

合作者:石干成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中)、《霸上闲居》、《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送王昌龄赴江宁》、《新唐书》、《黎平府志》、《黎平县志》、《开泰县志》、《西安市志》、《太原市志》、《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辞源》、《诗格》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333.html

更多阅读

王昌龄诗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记:王昌龄曾经从军边塞,创作了一组边塞诗歌——《从军行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抒发纷杂无尽的边愁。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这两句的意思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记:王昌龄的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除了擅长边塞诗、闺情诗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王昌龄《诗格考》 王昌龄边塞诗

王昌龄《诗格》是编入《文镜秘府论》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关于王昌龄《诗格》原典的考证,有些成果和问题可以肯定下来,此外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一空海《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说:“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1

声明:《王昌龄传(原创 网易云怎么上传原创歌》为网友我会咆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