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字数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生公司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灵感。

作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之一,2500年历史《道德经》(又称《老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老子是中国的哲学之父,是中国哲学的元典,是用诗的语言写就的哲学著作,极其精练地阐述了宇宙、人生、事业中深涵的玄妙之道、规律、原则、方法、智慧等。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感到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然而,这样一部千古不朽的经典需要多少字就能写就呢?有如下统计分析。

一、样本:《道德经》(王弼本)

包括题目道德经三个字,不包括“上篇”、“下篇”和章次名。也不包括标点符号。

二、总字数5284个

《道德经》全篇81章,其中上篇37章,下篇44章;总字数5284个,其中上篇2902个,下篇2382个。平均每章65.3个字。

最长的是39章,134个字。

最短的是40章,21个字。

5284个字的文章,千古流传,经典的经典!

二、共用汉字801个

全篇共用字80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之”字,出现了251次。其次是:“不”字,244次:“以“字,163次;“其”字,142次;“而”字,120次。

重要哲学概念的字:“为”字,出现117次;“无”字,101次;“道”字,76次;“天”字,92次;“大”字,58次;“德”字,45次;“常”字,30次;“欲”字,26次。

用了1次的有332个字。

所用总字数的20%是(801*20%)160,这160个字共出现了4018次,占文章总字数的(4018/5284)76%,接近80%。也就是说,20%的字,组成了80%的文章。看来“二八规律”不只是经济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篇不朽之作,仅需要801个字来组成,想不到吧。

-----------------------------

转附文章: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七大赋税改革,以飨读者。
一、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这次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积。规定“戮力本业耕积,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颁布了第二次变法法令。该法令创立按丁男征赋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丁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富强起来,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484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种植谷物和桑麻。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和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次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此后北齐、北周、隋、唐相继沿用均田制,历时300年。
三、 唐初的租庸调制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定名租庸调法。租庸调,即“以人丁为本”,实行“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六典》卷三,郑樵语)。唐朝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是:“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这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字数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 唐中叶的两税法
玄宗开元末年,均田制名存实亡,租庸调制已不适用。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颁布两税令:(1)各州县官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缴税,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2)户税征收,不分主客户,均按现住地立籍,不分丁男中男,均“以资产为宗”租庸调及其它杂徭折钱并入户税征收。(3)地税以779年(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依据,包括青苗钱等,重新摊征,按田地肥瘠分等。(4)商贾在所属州县纳税1/30,使与定居者负担均等。(5)保留丁额。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期赋税制度的基础。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意味着农民人身自由的相对提高;“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反映了征税依据不再是男丁。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驰,地租形式从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
五、 北宋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为相,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是推行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方田均税法,即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宋神宗死后,公元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被废除。
六、 明朝“一条鞭法”
公元1581年,大学士张居正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四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七、 清代的“摊丁入亩”
公元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谕:“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只将实数查明造报。”即将丁银固定化,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乾隆时,基本推行到全国。摊丁入亩后,自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取消了豪强地主不负担丁赋的特权,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是清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每次改革间断时间:800年,200年,200年,300年,500年,200年,300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035.html

更多阅读

震撼: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

二千年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能大都是错的翠明红枫编辑《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到了西汉

全面解读《清静经》_禅心悟道 四个全面解读

《清静经》是全真道四大圣典之一,反映、涵摄了全真道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炼术,除了修真之士须常时持诵外,历来因为流传它具有神验,一般信徒及民众因而对之敬信不疑。加以它字数少,言简意深,易于背诵,先天具备普遍流布的性质,故累世以来蒙其安

声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字数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网友晴天便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