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学案 贾宝玉挨打

谨记: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宝玉挨打》学案

制作人:王奉松

【学习目标】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习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学习方法】

1.了解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以讨论为主,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课前背诵】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宝玉挨打》学案 贾宝玉挨打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其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其缘,如何终日心事终虚化?

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春流到冬,夏又流到秋?”

【文学常识】

1、 作者

曹雪芹(约1705-约1763),名霑,字梦阮或芹圃,号雪芹或芹溪居士,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以及父辈曹颙和曹頫,祖孙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历六十余年。曹玺之妻,曹寅之母孙氏,是康熙皇帝小时的保姆之一。曹寅童年还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由于这种不寻常的关系,曹寅深得康熙的信任和赏识,康熙南巡时曾主持过四次接驾大典。曹寅还在任上主持刊刻过《全唐诗》和《佩文韵府》。曹寅病故后,康熙特命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不久曹颙病故,康熙又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直至雍正五年(1727)曹頫被抄家败落为止。曹雪芹或为曹颙的遗腹子,或为曹頫之子。

曹雪芹幼年“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自小生长在一个富贵炫赫而又文化气氛浓郁的贵族家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秦淮风月忆繁华”,当年南方的繁华生活给幼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家被抄以后,全家北迁,随着家境的日益败落,他也落魄贫居在北京西郊一带,跌落到“举家食粥”的境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和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从而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红楼梦》就是他在北京西郊山村里写成的。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课前热身】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2.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依据“三态”理论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重点字词】
惶悚(sǒng):谆谆奉恳:
暴殄(tiǎn)轻生:克夺之权:
违拗(niù):光宗耀祖:

【课内探究】

一、阅读“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完成文后各题。

1.“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言外之意:

  ①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宝玉的劝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宝玉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钗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3.黛玉见宝玉,哭了半天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包含了黛玉怎样复杂的心情?

4.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这节内容,曹雪芹以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反动腐朽的势力对这种爱情的摧残。

二、反复阅读文本,就以下问题展开探究。

1.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小说在宝玉挨打的过程中,写了贾政三次流泪,试分析当时贾政的心理?

3.精读文本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4.小说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也能穷形尽相。试分析小说对贾环这一形象描写。

【课后升华】

一、阅读《红楼梦》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的片段,完成文后问题。

1.同是对“抄检”的反抗者,晴雯、探春有何表现?反映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对于“抄检”,同是顺从者,袭人、迎春等因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又有微妙差异,请简要评析。

3.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小说是如何表现奴婢们的恋爱追求的?

4.在抄检中,王熙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二、写作

1、在《宝玉挨打》中,也有许多“空白点”。比如晴雯对宝玉挨打有何反应?贾环赵姨娘用谗成功,有何畅快表现?迎、探、惜“三春”态度如何?宁府有无反应?甚至重要人物王熙凤的反应亦不明晰,虽然她有精彩的技术性指挥,却没有倾向性评论。贾府太大,写不完的空白处只能留给我们来猜测、想象了。

2、清代评点家说过,袭为钗副,晴为黛影。请根据课文具体的情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设想“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睛雯对宝玉挨打有何反应,并说明理由。

当堂测试(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悚(sǒng)然  负疚(jiù)  窈陷(yǎo)   沸(fèi)反盈天

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间(jiàn)或

C、草窠(kē)  歆(xīn)享  荸(bó)荠   监(jiàn)生

D、踝(huái)骨  谬(miù)种  朱拓(tuò)   面颊(jiá)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出神入画板上走丸连篇累牍一视同仁

B.莫衷一是大相经庭学以致用叫苦不迭

C.前踞后恭奇貌不扬老调重谈深孚众望

D.精神涣发漫不经心无可非议精神矍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 闪耀启示

C.流泻闪烁启示D.流泻 闪耀启发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位战士受伤后被抬到后方,陷入昏迷中。医生断定他可能会牺牲,便通知后勤部门做一副棺材,准备收殓。

B.位于美国中部的宁静的俄克拉荷马城,昨日被可怕的汽车爆炸事件搅得天翻地覆。

C.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1994年12月17日晚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一位嘉宾说:“上海城市进入老龄化阶段。”

D.4月1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会,公开宣布杀害刘大海烈士的凶手于根柱死刑,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5.与下列文字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惟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A.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B.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C.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D.推其原因,是它们已经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当堂测试(二)

戏如人生

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来找我。我看见他鹤发童颜,气宇不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惟特准许他在散场后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日本女戏子。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服务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第二天早上,这老人特来致谢辞行。他很得意地说,此次游日,过境签证只限两天,他只能重点考察三个目标,虽很细微,却能由微而窥大;尤其最后一项,得我之助,混入后台,所见所闻,极有心得。

这时,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也扭正了一些。我问道:“是哪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道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切问道:“您看到什么?”

“昨夜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头来吧!乖,好姑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人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时,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他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蓄室旁边,偷看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还重。

1、为什么自称是个“缺德鬼”?这表现了老人什么性格?

2、老人说“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3、通观全文,作者写“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作用是什么?

答: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二项是()

A.“人生如戏”表现了中国人乐观开朗的一面。

B.本文表现了希望民族奋进,渴望民族振兴的拳拳之心。

C.“随地大小便的集密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

D.本文精心剪裁,刻意取舍,产生了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艺术效果。

E.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中国与日本的对比,我与老人的对比,我对老人前后感觉的对比等。

《宝玉挨打》答案

【课前热身】

1.《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一是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起因;二是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经过,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贾府上下来探望宝玉的情形。

也可分两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注意: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

【重点字词】
惶悚(sǒng):惶恐。悚,害怕,恐惧。 谆谆奉恳:恳切教导。
暴殄(tiǎn)轻生:暴殄,恣意糟蹋。殄,灭绝。轻生,不爱惜生命。克夺之权:生杀予夺之权。
违拗(niù):违抗、违背。 光宗耀祖:指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

【课内探究】

一、1.言外之意: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2.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

3.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一个与贾宝玉志同道合的林黛玉,一个寄人篱下但又孤芳自赏的林黛玉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说薛宝钗看宝玉时送来的是治愈身体创伤的药;那么林黛玉送来的则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药。4.C

二、1.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

2.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先是满面泪痕,继之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

3.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答案绝不可惟一。)

4.看贾环状告宝玉一节。若庸笔来写,定是一开始便主动告状,和盘托出。而曹雪芹却先写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得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母亲说”“我母亲告诉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卑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课后升华】

一、1.晴雯全无媚骨,最反奴性,从不献媚讨好谁,遂成为恶奴王善保家的之流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暗下谗言,诋毁中伤,正像晴雯判词中所言“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因此,她成为抄检的首要目标。尽管在这之前,她已受到王夫人的斥骂、警告,明知自己已身处危境,但面对无理抄检,凭空诬陷,依然表现出毫不妥协的反抗和蔑视:“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没趣”。一个凌然傲骨、敢怒敢为的勇敢的晴雯形象活现眼前。探春是一位严正清醒,目光深远,心怀忧患,颇有政治才干的女子。当抄检大军来临时,惟有探春毫无畏惧惊慌,“秉烛开门而待”。对抄检冷言讥讽,针锋相对,只许抄检自己,不许抄检下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下人。她对贾府的黑暗腐朽,危机四伏之趋于败亡,洞见先机,怀有特别的敏感和深重的忧患,发出了严正警告和预言:“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声泪俱下地道出了“木先自腐,然后虫生”的道理,表明她已极度悲愤。当狐假虎威的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上前戏弄地掀了探春衣襟,这下可惹恼了探春,立即遭到猛烈回击——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接着又是一顿痛快淋漓的大骂,义正辞严,鞭辟入里。这是申张正义、大快人心的一掌,是别人欲为而不敢为的一掌,不但打在为虎作伥的王善保家的脸上,也间接打在那些摧残少女的上层统治者脸上,替惨遭蹂躏、万马齐喑的大观园出了口恶气。尽管探春没能阻止继续抄检,也不能挽救多少少女惨遭厄运,更不能在封建家族崩溃之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探春者,叹春一去不再返也!——但这足以使那些助纣为虐、猖狂行恶者杀了威风。探春确是一朵红香带刺、令人敬畏的“玫瑰花”。

2.她们都表现为“顺从”。袭人,奴性十足,俯首贴耳;迎春,懦弱麻木,听之任之;惜春,怕受牵累,孤介无情;李纨,“古井无波”,恬淡不惊;黛玉,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毫不掩饰,孤傲泰然,冷眼旁观。

3.抄检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情书。奴婢层青年男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文化教养,不会像“才子佳人”那样“吟风弄月,托咏传情”,只能私赠低级象征物“绣春囊”,但他们也有恋爱的要求和权利,他们决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恋爱自由。当秘密被发现后,司棋显得异常冷静,“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光明磊落,早已做好用生命捍卫爱情和“人”之尊严的思想准备,最后与潘又安双双殉情。

4.王熙凤虽名为挂帅,但在整个过程中却始终是消极被动的,让王善保家的唱主角,自己隐在侧面唱配角,看笑话,不时居间调停,做好好先生。因为凤姐不主张明火执仗地抄检,明知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但在王夫人的盛怒之下,“也只好低头应着”。待到王善保家的出乖露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之后,她才打起了精神,神气活现地将之尽情嘲笑拿捏了一番。虽然她每天都在为维持贾府的正常秩序而奔忙,实际上她也像其他统治者一样,并不真正关心贾府这座露出裂痕的百年老屋能支撑多久,她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在权力中心维持多久。

二、(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318.html

更多阅读

《芦花荡》教学案 芦花荡教案

2.《芦花荡》教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2.依据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自主预习案】1.给加粗的字注音。悠闲( ) 疟子( ) 寒噤(  )吆喝( )张皇失措()( )

《阿房宫赋》学案栗心军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毕、走、举”等文言实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归纳虚词“之、焉”的意义与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激情诵读,用心鉴赏,总结出本文的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3.以极度的热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优秀教案

《包身工》 学案(第一课时)编写:刘时间:2010.11.2【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识记重要词语的音形义。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2.理解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张衡传》学案(含答案 张衡传知识点

《张衡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二、知识链接:张衡,字平

声明:《《宝玉挨打》学案 贾宝玉挨打》为网友野性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