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郑愁予 余光中 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年第 1 06 期  ( 总第9 期 ) 1  

台湾研究集刊 
T WA AI N R S RC E EA H QUAR E L T R Y 

No1 0 6 .  2 0   G嘲 l  No 1 .  9

台湾现 代 诗人抽样 透析 
— —

纪 弦 、郑愁 予 、余光 中、洛夫 、痖 弦  
罗振 亚 
(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 0 7 ) 001  

摘  要 :台湾每个现代派涛人都有独特的追求,风格千姿百态 。倡导 “ 纯诗”的纪弦 ,诗却 

都源于现实人生 , 常用平淡明朗的语言传达情思 , 充满激情和高度私人化的象征 ; 郑愁予善于把握 
浪子意识和乡愁题材 , 诗风天然精巧, 刚柔并济 , 豪婉谐和; 余光中的诗歌理论主张驳杂, 风格变  化多端, 但都有浓郁的古典气息 , 工于发端巧于结尾; 洛夫对人生负面因素感受深刻, 涛经历了从  明朗到艰涩再到明朗的过程,始终探索人类生存之谜和生命价值真谛 , 常于平儿现实中获取{.   寺 隋, 想象力与语言奇诡 ; 痖弦的诗表现为一副苦味儿相, 悲戚忧郁 , 戏剧化倾向明显 , 语言外壳有一股  甜味儿,尺短意丰。   关键词 :台湾现代诗;纪弦 ;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癍弦  中图分类号:I 72 文献标识码 :A 2 . 0     文章编号 :10 5020 )1 0 80 9 0 21 9 ( 60 — 8 —0  0 0

台湾现代派诗人的繁多, 2 世纪中国新涛史上的所有流派之最。 为 0 他们犹如天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  辰,共织起涛国银河的灿烂与辉煌。流沙河先生在 《 台湾诗人十二家》一书中,分别用十二种动物对应  喻指十二家涛 。 人 称纪弦为 “ 独步的狼” ,羊令野为 “ 做梦的蝶” 余光中为 “ , 浴火的凤” 洛夫为 “ , 举螯  的蟹” ,痖弦为 “ 忧船的鼠” ,白蔌为 “ 哀叫的鸟” 杨牧为 “ , 孤吟的虎” 叶维廉为 “ , 跳跃的鹿” 罗门为  , “ 飞逃的鹤” ,商禽为 “ 抗议的鸡” 郑愁予为 “ , 浪游的鱼” ,高准为 “ 流泪的鲸” 。应该说 , 这种对应性  的概括贴切而富有涛意。可惜它还只是缺少系统性的绍介。当然这绝非流沙河先生的识力不逮 , 而完全 
是 由他写作时刊物的要求使 然 。为深入 体察台湾现代诗 的思 想和艺术风貌 ,我们从现代 、蓝星 、创世纪  三个 涛社 中筛选 出五位 最具有 代表性 的诗人 予以透析 。  

纪 弦— — 独步荒野的 “ ” 狼  
台湾现代诗派的创始人纪 弦 ,路易士是也 。 自 12 99年出道 至今 ,他的 诗龄已远远超过一个 甲子 ,  

在诗的国度里称得上是永不退役的 “ 战
士” 0 。2 世纪 3 年代 , 0 一首 《 脱袜吟》 使他的名字不胫而走 , 虽 
然 “ 流浪的脚”与 “ 袜子”俱臭 , 却也拙朴得有些可爱。流入台湾后 , 他一度大写反共涛,不久即醒悟  到被愚弄的尴尬 , 转而修炼艺术功力。15 93年创办 《 现代诗 》 季刊 , 勇发新 涛再革命先声,终使 2 0世 
・8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纪 3 年代现代涛派的旁枝发了新芽 , 0 开了新花, 蔓延为一场宏阔的现代主义 诗歌运动; 他本人更以出色  的理论倡导与创作实绩 ,化作台岛涛坛一面猎猎作响的感召旗帜和公认的 “ 祭酒 ” 。截止到 17 年 , 97 他  出版的以 《 槟榔树 》 为总题的甲、 、 、 、 乙 丙 丁 戍集与 《 飞扬的时代 》 《 、 无人岛》 和 《 , 纪弦论现代诗》  
等 ,共同支撑起 了 自己艺术生命 中最辉 煌的时期 。   纪弦是从浪漫 向现代 转型的过渡人物 ,其文本实践与前卫的理论倡导之 间存在着 明显的悖裂 。他一  直企图创造一种超越时 空 、具有抵制抒情 的知性 品格 的 “ 纯诗 ” ;但骨子里 “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  身”的传统人格 , 使他忍不住要浪漫地抒情 , 在诗 中爆发出不纯的 内涵 。 休说 那些政治 表态的杂音有 “ 载  道 ”之嫌疑 ,不够现代 ;就是最能代 表他个性 的 涛也都源于现实人生 ,是传统 儒道精神 的现代变格 ,构  不 成严格意义的纯诗 。向外扩张 者多愤 世嫉俗的忧 思 ,嘲弄现实 、人类 的丑陋与荒 谬 ,渲染 自己与它们  的势不两立 。如 “ 月亮是李 白的勋章 ,做 瑰 是 RL E的勋章 。/ IK / 我的同时代人 ,/ 有挂着女人 的三 角裤与  乳 罩的 ;他 有挂着虚无主 义之 类的 。/ 我 。没得 什么可 挂的了 。/ / 而 我就挂 它一枚 … …小小 的螺丝钉吧 ”   (勋章 》。将 “ 《 ) 三角裤 与乳 罩” 虚 无主义”的勋章 , 李白的月亮 、里 尔克的玫瑰 勋章作比 ,情感的  、“ 和

褒贬倾向已清晰无比,在恶骂混乱的现实与精神败类同时,表现出诗人平衡心理的洁身自好,是激愤的  发泄 ,更是彻骨的抨击。内潜的诗则孤高 自傲,凋侃嘲弄频出,许多篇章都感人至深 。为人诟病的 《  6

与7 》是诗人 自嘲的戏剧性独白,“ 拿着手杖 7 咬着烟斗 6 ,“ 7烟斗 6 3 / ” 手杖 + =1 之我 / 一个诗人。一 
个天才 / 一个天才中之天才 / 一个最不幸的数字 / 唔,一个悲剧” ,貌似文人雅士打嗝逗趣的文字游戏 ,   实为诗人对 自 身沉痛诙谐的嘲弄。烟斗与手杖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是生命中性情与风度的象征,自己的
 
狂傲与才气铸成 了悲剧 ,而悲剧又令他人 喝彩 ,真乃 悲中之 悲。涛 出于 自嘲诙 谐 ,归结 为怒火中烧 的讽 
世 ,自嘲 与他嘲并存 ,多得诗人谐谑 的皮里 阳秋 。  

纪弦是喜欢标新立异 的艺术探险者 ,认为技巧决定一切 ,要在表现上 下功夫 。在 涛中注意手法的含 

蓄、多变与丰富 , 移植象征主义手法 ,讲究思想知觉化。但孤高自傲、心怀坦荡的性情 , 使他不习惯也  不愿意隐藏 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总是急欲表达 自己.并寻求 “ 形随意移、随意赋形”的形神一致效果。   这种更近于浪漫 主义 的心智与艺术结构机制 ,使他 的诗并不十分晦涩 ,风格相对 明朗 。  
首先是始终跃动着浓烈 的激 情 ,有性格鲜明的抒 情主人公在场 , 自传色 彩强烈 。那 里有他 “ B型之 
血”的 “ 瘦瘦 长长 的躯体 ” 《 ( B型之 血 》 闪现 ;更有他矫然 奔放 、 世嫉俗等率 真品性的 内在浇铸 。“ ) 愤 我 

乃旷野里独来独往 的一匹狼 ” “ , 而恒 以数声凄厉已极之 长嗥/ 摇撼彼 空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颤栗如 同发了  / 疟疾 ;/  刮起凉风飒飒 的 ,飒飒 飒飒的 ……这就是一种过瘾”( 狼之独步 》。狼 乃诗人的 自况 ,其卓然  《 )

不群、傲视众雄的勇猛气概 ,其孤独凄厉 、 摇撼天地的嗥叫力度 ,其在张力紧迫中瓦解破坏崇高的过瘾  心态 , 皆为诗人自傲又 自嘲直率心理个性的外化。纪弦的乡愁情结很浓 ,平凡的 《 一片槐树叶》引发出   他无根的失落与归根的渴望 , 游子的思乡幽情可见一斑。 宇宙诞生》 《 《 、 致水星》 等想象触角外伸的涛 表 
明他有一定的宇宙意 识,《 哭老友徐迟 》写到 ,“ 就看见你 的灵魂正在翱翔 ……前往宇宙深处 ,去赴那/ 我  

蓝袍金冠涛的大神之邀宴” 好友的跳楼而死幻化为超越死亡的宇宙邀游, , 宣显出一种人性化的深情。 其  次纪弦好用平淡明朗的 语言传达情思 ,创造 “ 散文的音乐” 。他认 为现 代 涛的特 色是在工具上使 用散文 ,   形式上使用 自由体 ; 在实践中尽量做到语随其意,自 然为美 , 潇洒随意、晓畅活泼的散文化语言一i就  卖 懂( 现代感强的诗不一定非用 生涩朦 胧的语言 ) 。当然 , 这种散化的明 白因圆顺流畅 ,注意 内在的情绪节 
奏, 与直露浅薄搭 界 ,而 是深沉含蓄 ,以淡然之表建奇妙之本 ,兼具散文化 与音乐感 。更像一个老人  并未

心态抒情小品、 意形相彰的 《 与 7 就是最好的例证。 奇迹 》 6 》 《 也是内含音乐精神的散化作品,“ 在我的  禁止通过的/ 要塞之下 , 一个可怜的爱情/ /
被执行了枪决; 然后 , / 我把它的尸体洗净 , 而且薰了香 , 深  / / 深地 , 埋葬在/ 我的记忆的公墓里” 。很短的诗里情感一波三折,貌似无情 中却有不得已下的深情。娓娓  道来的语言风度 , 将矛盾迷人的哀伤和涛人潇洒活泼的个性艺术化了。 再次是常运用高度私人化的象征。   他吸收并大胆 “ 改编”了象征艺术手段 , 使之高度私人化 ,如烟斗、拐杖、槟榔树几乎成了他象征某种  精神的符号专利。他的烟斗多象征涛人的灵感 , 可在 《 二月之窗 》 中却 “ 无烟” 流露着诗人的忧伤与孤  , 独。手杖一般象征面对现实的嫉恶如仇作风; 《 可 在地球上散步 》 时却发生了变异,“ 我扬起了我的黑手 
・8 ・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杖 /并把 它沉重地点在 /坚而 冷 的地 壳上 /让那边栖息着 的人们 /可 以听见一点微响 /因而感知了我的  存在” ,涛人要用 手杖 点地发 出声响 ,才能让人感到 其存在 ,暗示 了个体 生命的孤独及 寻求 沟通 的渴望 ,   那是孤 独的散步 , 苦的散 步 。尤其是暗喻人类 中渣滓 与无耻之徒的 “ 痛 苍蝇 ”意象 , 更在 《 人类与苍蝇 》 、  

《 蝇死 》 等涛中多次出现 , 与鲁迅笔下的 “ 狗”原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私人化象征能化抽象为具体 ,  
弘扬了涛人 的创造 力 ,防止了浪漫诗 的滥情 。  

纪弦诗的风格多元 , 主要表现为诙谐调侃 ; 并且这一倾向越来越鲜明。 17 年移居美国后创作渐  他 97 呈衰颓之势,仅写下 《 晚景》 《 、 半岛之歌》两部涛集 ; 但却别具意义。此时他似乎更悟清了与命运和平  共处之道 ,自嘲与嘲人的特质愈加淡漠 ,而代之以宽容 、 诙谐而不失敦厚的态度。或说人生抒写的内蕴  依存 ,只是社会现实观 照的比重 减轻 ,加强了平和 的个人情 感因素 ,昨 1 3人生的 回味 赋予了涛作飘逸超 
然 的神采 ,“ 再在涛 中作愤世 族俗 的 ‘ 不 悲壮’ .也 不再 自我 嘲弄地装 出一付故作洒脱 的 ‘ 表演 诙谐 ’面 

孔” … , 而是平静地 “ 知命” ,表现出一种人生态度的超越 。 六十自寿》时说 “ 《 如今已懂得享受寂寞了,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尚是 悲凉与坦然并存 ;而 《 七十 自寿 》时已轻 松顽皮 ,“ ,怎么搞的 !/ 咦 难道你  还想再爬一次天梯/ 去摘他几颗星星下来玩玩吗?纪老啊 ” 其赤子之憨态令人捧腹。诗人此时的涛情绪  , 饱满又深沉,风格明朗而含蓄 , 进入了返朴归真的成熟化境。这种美严肃又可亲,它是对难以孤傲的命  运与痛苦的化解 自 ,是涛人气度的艺术
外化 ; 嘲 这种美在新诗历史上本来就不多见 ,在台湾诗坛上更是 
孤绝的音响 

郑愁 予—— “ 丽的浪子” 美  
郑愁予出身于武略 家庭 ,从 事于 海洋事业 ,成就于缪斯 创作 ,喜好于 登山运动 ,是个 传奇色彩十足 

的人物。因为其佳旬 “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在台岛的广泛流传, 加之后来又羁留美国, 真做了过客;  
所 以 ,人称他为 “ 浪子 涛人 ” 。他上个世纪 5 o年代初大学 毕业后 ,长时期在基 隆港 码头任职 ,终 1和大  3

海为伴 , 这种经历构成了他 涛歌写作的基本背景。作为台湾现代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郑愁予出版过 《 梦  土上 》 衣钵 》 《 、《 、 窗外 的女奴 》 雪的可能 》等涛集 。他 的诗 同他 的名字一样 美丽 典雅 ,清倩明澈 ,天  、《
然精巧 ,旋律琮 琮 ,涛集 曾经 列名台湾畅销书榜三十年而不衰 。   少年在国内的飘泊 ,青年在 台岛的流落 ,终 日在海上 的浪游 ,种种 悲剧性的体验投 影于心灵的回音 

壁 ,自 然赋予了郑诗一种婉约缱绻的思绪 ,以浪子意识见长 ,充满追忆与思归的动人情结 ; 并以对 2  0 世纪 4 年代辛笛等人的延伸与扩张,和余光中一道成为新涛 ( ) 运动以来最善于把握浪子意识和乡愁题材 
的歌者 。“ 推开窗 子/ 生活在海 上/ 我们 窗扉上是 八月的岛上的丛 荫/ 但啊 ,我心想 着那天外 的/ ”(想  陆地 《 望 》, )表现 了游子思 乡念归 的情怀 ,那 “ 陆地 ”既是 家乡又指故国 , 记忆 的温馨 美好与 目下 的境遇对 比 ,  

更凭添了一股古典涛词中固有的苍凉和悲切。 漂泊得很久了, “ 我想归去了/ 仿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   ( 归船曲》 ,“ 《 ) 不再流浪了 / 我不愿做空间的歌者 / 宁愿是时间的石人”( 偈 》) 则是浪子意识的变  《 ,
奏 ,时空的纠结错 落里起伏着 殷殷思恋 。《 错误 》既是 倦守春 闺的少妇寂 寞 、期盼 与失望情怀的抒 写 ,  

又寓寄着难以归国的某种心态 。 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东风不来 , 三月的柳  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l 台 跫音不响 ,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d J v, 的窗扉 
紧掩/ / 我达达 的马蹄声是美丽 的错 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从表层看 ,涛似传统 的闺怨再现 。一 

个倦守春闺的思妇 ,时刻盼望 着心上人的身影在青 石街道 出现 ,但 却足 音不 闻 ,于是她情 灰意懒 ,云鬓  不整 ,心如寂 寞的小城 ,容颜似莲花般 开落 ,好不 容易盼来的马蹄声却 是路过 ,重
逢 的喜悦顿时化 为失  望的惆怅 。但透过思 妇盼归的古典题 材帷幕 ,人们发现它那种游 子无 家可归的惆怅 ,恰好暗合 了许多台  湾人对 大陆的情 绪体验 ,所 以该涛才 扣动过不 少漂 泊孤 岛或异域的 “ 浪子 ”思念故 乡的心弦 ,这也 正是  《 错误 》充满魅 力的深层原因 。但是 正像 涛人辩解的那样 ,他 涛中有 的不纯是浪子 意识 ,即便 是也 有异  于消极厌世 与破 坏性的那一种 ,而在背后隐伏 着古 典 涛人的情操 、敦厚 ,隐伏着关 切人生的豪侠之气 。  


90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我从海上来 ,带回航海的二十二颗星 / 你问我航海的事儿,我仰天笑了……”( 如雾起时》 涛中耸  《 ) 起的就是粗犷豪爽的大海弄潮儿形象。 可见 , 大海既馈赠了涛人飘泊忧郁的浪子情怀,又馈赠了诗人旷 
达不羁的豪侠 启迪 ;使 他既酷似活脱 的李商隐 、温庭筠 ,婉转缠绵 ,婉 约典丽 ,又极像 苍凉豪放的辛弃  疾 与李 白,常在 涛中用阴性的外在风姿 ,寄托刚性的 内在 底蕴 。   杨牧称郑愁予是 “ 中国的 中国涛人 ,用 良好的 中国文字 写作 ,形象准确 ,声 籁华美 ,而且绝对地现  代的 ” 道出了涛人化西方 涛技 巧于传统意 识的 涛歌个性 ,不愧为知音之谈 。他的 涛多得传统 的旧涛词  ,   之美 ,不仅 涛情婉 约飘逸 ,透 着一股 清纯 ,语言和缓典雅 ,是传统而 涛的 ,不仅 常用最传统 的意象表现 

最现代的情感与心境; 而且意境营造 、 内在人文精神、 优美的旋律也与前述特点达成了完美谐和。 “ 如 四 
周的 青山太 高了 ,显得晴 空, 如一描 蓝的窗 ……我们常常拉 上云的窗帷用f 阴了 ,而 且飘着雨 的流 苏/ ; 是 /  

我原是爱听磐声与铎声的/ 今却为你戚戚于小院的阴晴/ 算了吧/ 管它一世的缘分是否相值于千年慧根/   准 让你我相逢/ 且相逢 于这小小的水巷如两 条鱼 ” 《 ( 水巷 》。涛里出现 的青山 、晴空 、 ) 窗帷 、 流苏 、 、 、 磐 铎   水巷都是古典涛歌中高频率运用的意象 ; 但涛人却用它传达了个人与环境的冲突 、 个人内心的冲突这种  极具现代意识的主题 。 在这方面 《 错误》是艺术上最美 、 最典型的综合收获。它以古色古香的意象传达 
思妇忠贞纯洁的爱情 ,和盼归的急切与寂寞 ,意境优美深婉 ,用莲花 比喻江南 的女子 ,用小城 、街道 、   春帷 、窗扉等 由大至小 的比喻形容女子之心 ,既使 景物层递 同人和马 的由远 至近构成 了对应 ,又新颖含  蓄 ,形象贴切 。涛的结构巧妙 ,整 涛倒 装 ,第一段乃是第三段的结果 ,
这在避 免平淡无奇和色 调过于灰 

冷同时, 陡增了涛的想象余地 , 开首一行的短旬和第二行节拍多顿的长句, 也暗示了过客之匆匆和季节  的漫长 、思妇等待的悠悠之 感 。语言上能化腐朽为神奇 ,“ 达达 ”与 “ 马蹄 ”昕 、视 觉意象违反逻辑的 
组合 , “ 和 美丽 ” 错 误”不可 调和 的平 淡 词语错接 , 闺妇愁绪 渲染得满爆 又简 约 ,张 力四溢 。试想 : 、“ 将   望眼欲穿 的闺妇 听得马 蹄声声 以为是心 上人归来 ,狂喜无 比 ,可待马蹄驰 过才知不是 归人而是过客 ,虽  空欢喜一场却也得到 了一丝精神慰藉 ,这蹄声 引起的心 中的甜蜜凄动 ,不正是 “ 美丽的错误 ”么? 不来 、   不飞 、不响 、 揭等否定旬式的 交错反复 ,既使情感抒发更加委婉 ,又强化 了音律 谐和 ,如此说来就难  不

怪《 错误》 后来被谱成流行歌曲名扬四海了。郑愁予语言上点石成金的出奇能力, 使平平淡淡的间一经  他触动人心的巧思便灵光四溢 ,音律流转 ,“ 自从有了天窗 / 就像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 我是此地忍不  住的春天”( 天窗 》 ,其构想与语言令人拍案击节。郑愁予的涛都具有情感 自然真切的特点,不论高  《 ) 尚的还是纯洁的抑或隐私的,无一例外都来自 性灵深处 , 带着他的体温和呼吸 ,和扭捏作态不搭界。这 
种从心灵 流出的情感 天生蕴涵着再度流 I心灵的功能和力量 。如 “ 旬 你底/ 我底/ 远的两地/ 在遥 却如对 口的 

剪子/ 绞住了…… / / 莫放进离愁吧 !莫放进欢愉吧 !R要轻轻地/ 梦剪断/ , / 手 巴 你一半, 我一半……” 《 ( 相思》  ) 不能再普通的比喻 , 不能再平白的语言; 但因有情真意切做底色 , 它们从涛人的唇边滑落的一瞬间 , 就 
获得 了慑人心魄的神力 ,把相思 的滋味演绎得 既有浓度又有强度 ,煞是别致 。  

郑愁予涛歌的意象仿佛浸有湿漉漉的海洋气息,安静又跳跃、明朗又含蓄 , 山海风雨是其总的摄取 
源 ,山的 安静明 朗是理 想的 归宿 ,水的跳跃 含蓄是漂泊的象征 。如此取象途径 、特征 ,与诗人作品的其  他 诸多因素一起 。共 同孕育了复合状态 的 “ 愁予风 ” ,那是山与水的二 重奏 ,既有 山的刚气 ,又有水的柔 

情; 既有山的豪放 , 又有水的婉约。郑愁予涛歌这种刚柔并济、豪婉谐和的风格 ,后来随涛人向哲理 、   钳I深处的拓展,不断强化硬度 , 生 锻造得颇有筋骨。  

余 光 中—— “ 艺术的 多妻主 义者 ”  
“ 蓝星”涛社的发起人余光中,“ 左手为文,右手写涛” ,涛文双绝。作为台湾现代涛历史的亲历
者 
和见证人 ,他重 要 、特 殊得无法 回避 ,同时又是一个相 当难缠 的学 术话题 。创作 实践的转承 多学 ,使他 

成了台湾涛坛褒贬反差最大的人物 ; 但只要从纵横交错的视点审视他的创作道路与文本内涵, 就会发现  他的艺术季节和生命季节一样清晰。  


9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诗人陆续 出版 的十八本诗集构 成了创作的四个阶段 。15 90年至 15 9 7年为格律 涛时期 ,受新 月涛派 

与英美古典诗传统的影响, 他主张维护抒情传统 , 舟子的悲歌 》 《 等诗集中的情绪与意境营造走的就是这  路数, 这与同时期的前锋诗人比较略显守旧。15 97年至 16 92年转向现代的西方诗实验时期,因诗人 


奔赴美国, 近守西方现代派诗的 “ 楼台” 从艺术灵视 、 , 把握方式到创新精神都对西方涛有所移植 ; 但不  够彻 底 ,意象与手法的古典化标 明他的诗 尚处于 传统与 现代的徘徊之间 。16 92年至 16 94年为新古典主  义时期,随着中国意识的萌醒,诗人告别了恶性西化的虚无与晦涩 ,回归民族传统 , 回归的是不抛却  但 现 代及受现 代洗礼 过的传统 ,标 志是 《 的联想 》 五 陵少 年 》两部 涛集 。16 年 以后 进入 民族 写实 时  莲 、《 95 期 . 冷战的年代 》 《 打乐 》等诗集 已臻于传统 与现 代的理想交融境地 ,民族 自豪感渐强 , 中总绾着  《 、敲 诗


个 浓郁的中国情意结 。余 光 中从格 律诗到 自由涛 、从现 代 涛到敲打 乐与 民歌 的生命运 动轨迹 ,典型地 

浓缩着台湾现代诗从西化到回归的全部历程。也正是在熟知传统又不为之所缚 ,浪迹现代又知回归的吸  收和调整 中,正是在传统 与现代之 间风流洒脱 、不 固守一端的融化和 创新 中 ,诗 人才被戏称 为 “ 艺术 的  多妻主义者” 并捧出风格多样的累累硕果。 ; 其实艺术上的 “ 多妻” 没什么不好 , 生活中对爱要忠贞不二,   艺术上却没必要循规蹈矩,否则就难以玉成大手笔 , 转学多师为我师就是这个道理。   “ 多妻主义”的直接后果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余氏诗歌的题材浩阔, 包罗万象, 生老病死、  
战争爱情 、春夏秋冬 、风花雪 月 、咏史怀 古等人性 、生活 、社会 、历 史等 内容 皆被 遣入笔端 ,其 中多而 

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 , 当我死时 》 《 《 、 大江东去》 《 、 乡愁四韵 》 《 、 呼唤 》 等都是其中最美的诗花。 “ 如 一  面古镜 , 古人不照照今人 / 一轮满月 , 故国不满满香港 / 正户户月饼 ,家家天台 / 天线纵横割碎了月光  / 二十五年
一裂的创伤 / 日 何 重圆,八万万人共蝉娟”( 中秋月》,月色泛泛 ,缥云霜风 , 《 ) 破镜创伤 ,   中秋佳节因国家分割而悲痛欲绝 , 思念盼归渴望团圆之情煞是凄切。 它也体现了诗人思国怀乡诗的共性 :   不 同于古代思乡文学 的眷 恋 田园或背 井离乡的感叹 , 有别于仅仅停 留在 乡土 意识和个人情怀层次 的旅  也 客羁人的伤感 ;而 是综合了个人 情怀与 民族思绪 ,乡愁常 与故国的山河文化 、旧 日生活 与亡母 的思念连  系沟通 , 家愁、乡愁与国愁交错 ,沉痛而不沉沦 , 表现出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 、民族意识,因而能够暗 
合人类情思经验的底层 ,有 他个 人 的乡愁 ,更有 人文的 、历史的 、文化 的 、社 会 的乡愁 ,意蕴深厚 ,更 

显得真切动人。 他多愁善感地想到人生的大限时, 希望 “ 当我死时 / 葬我 ,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 枕我的  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我便坦然睡去”( 当我死时》) 《 ,对祖国的挚爱怀  念与歌颂 ,感人肺腑 。“ 就像 小 的时候 ……总 似乎听见 ,远 远 /母亲 喊我 /吃饭 的声音 /可 以想见 当年  /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深的古庙里 / 就亮起一盏灯 / 就传来一声呼叫 / 比小时候更安慰 、 动人  / 远远 , 唤我回家去”( 呼唤》) 《 。谁都有过小时候 ,谁小时候都听过母亲的呼唤 ; 所以准读了这样的 
诗心头都会热浪翻滚 ,温馨叉 啁怅 。它 以小时候母亲唤儿吃饭 的声音 ,与晚年飘泊他 乡的游子听祖国母 

亲呼唤的声音对照 , 把题旨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 余光中思乡涛又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寻根倾向。   向西方取经之后 ,诗人不愿 做流亡海 外不思 回归 、误入迷津 的 “ 浪子 ” ,而做 了归依传统 的回头的 “ 浪  子” 。把关注点定位在民族精神上,选材时常以凝结民族传统风范的中国文化实体为象征依托,以传统  意象作为抒情的机缘点 , 表现民族 自豪感。如白玉苦瓜本是陈列于台湾故宫博物馆的一件玉雕珍品。诗  人以之为契机写下的 《 白玉 苦瓜 》即是借珠圆玉 润 、坚实饱满 与清莹鲜活 的苦 瓜特性 的揭示 ,抒发了礼  赞传统文化、 眷恋祖国的情怀,是向民族精神归根的体现 。白玉苦瓜被 “ 皮鞋踩过 , 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  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 , 仍翘着当日的新鲜”……诗对它受 日 磨月磋的艰难孕育、 生长经过  的叙述 ,象征着 中华 民族坚 强不屈 的品格 。《 白玉苦瓜 》之 后 ,余光 中的咏 史题 材诗歌 渐多 ,李 白 、杜  甫、屈原、苏轼
等古人 , 唐马、古琴 、 蟋蟀等传统物象 , 后羿射 日、 杞人忧天 、夸父逐 日等神话传说 ,   大量涌入抒 唱视野 ,成为他寄托人 生体验和意 识的载体 。这浓 郁的 “ 中国情结 ”显然 是 涛人寻根意识强 
化的反映 。  

余光中涛歌的风格似天花飘落 , 姚黄魏紫 ,各臻其态 。有壮阔的 《 大江东去》 ,有精巧的 《 民歌》 ,   有缠绵的 《 等你,在雨中》 ,有幽深的 《 与永恒拔河 》 有天然的 《 , 松涛 》 ,有铿锵的 《 西螺大桥 》 。表达  理想与意志的诗歌基本上都灌注着男性的雄风 , 慷慨激昂,抒发爱情与乡愁的涛歌则有女性的柔婉与绵 
・9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密, 浅斟低唱; 似’ 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被 “ 精新郁趣 、 博丽豪雄”的主体风格统帅着。他的诗风多变 ,   但始终坚守着 “ 中国情结” 作品中总是呼啸着古典传统的音响, , 不论是意境的创造 、 意象的运用还是音 
节的讲究都古朴而典雅 ,古诗佳句 的镶 嵌 、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 白话 文体 的搭配 ,愈见其华丽缤纷 、音 

调铿锵。如风传于海内外的 《 乡愁》 是游于思乡念归情思的宣泄,含蓄悠远的东方风韵 ,民歌反复吟唱 
的节奏 ,都超越 了民歌守成与古 董翻版 的层次 ,升起了一缕 传统精华 的 “ 烟 ” 白玉苦瓜 》在这 方面  炊 。《 更为精湛 ,它将意 象语 言运用于方块汉 字 ,展现 了惊人 的想象力 ,既有 音乐的流动 又有绘画 的凝定 ,风  格 圆融恬淡 。涛人对古典 立场的坚守 ,在传统 文化式 微的当代 中国意义深远 。其 次余 涛工于发端巧 于结  尾 ,结构 异于一般 以旬胜 的诗人 ,而是 以篇胜 。如传递爱情心理信息 的 《 风铃 》 ,开篇就巧妙 没喻 “ 我的 

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一下就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 , 而后借铃声不绝表现爱情的坚贞不渝的主体  部分描写倒很平 淡 ;可是结尾 又 “ 异峰突起 ” 延 宕出一个动感 十足的句子 ,“ , 叮咛叮 咛咛/ 此起彼落/ 扣  敲 着一个人的名字” 形象而余音袅袅, , 首尾呼应 , 形成了完整的圆形结构。另外余光中对语言文字极端敏  感 ,“ 凉凉的月亮 /有点薄 荷昧的 月光 ”( 月光曲 》 《 )式的意象通感语言 ,和 “ 美最母亲 的国度”( 当  最 《 我死时》、“ ) 星空非常希腊”( 万圣节 》 等打破浯法规范、阋性活用的陌生语言,都因联络的奇特和违  《 )
反 日常生活逻辑 的关 系建立 ,体现了现代思维方式特点 ,丰富了诗的技巧 。  

余光 中是 “ 以现代文 学运 动为轴心 的扛 鼎诗人 ” 创作与影 响在 同时
期 涛人 中鲜有 出其右者 ; , 可惜早 

期某些涛歌有着政治立场上的偏颇,为读者留下了话柄。  

洛夫——诡奇的 “ 诗魔”  
对于真正的涛人 , 苦难与不幸是莫大的财富。生活的坎坷 、 失根的苦闷与飘流放逐的窘困,没压倒  年轻的洛夫, 反而刺激了他希图以艺术创造克服肉体束缚 ,实现精神与灵魂飞升的愿望,从而造就了一 
位举足轻重 、对人生负面 因素 感受深刻的优秀诗人 。  

从明朗到艰涩再到明朗,洛夫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诗歌路程。2 0世纪 5 0年代涉足涛坛 , 与  张默、 痖弦 等创世纪 涛社成 员共 同倡 导 “ 民族 涛型” 承继 冯至 、 新 , 艾青等人开 辟 的传统 余绪 , 涛也优 美 ,  
情也缠绵 ,清晰 的语言与婉柔 的意象背后 ,是对理想 、人生 的浪漫放歌 ,如 《 风雨之 夕 》中无岸可靠时 

宣告 “ 我就是岛” 《 , 归属 》中把 自己没想为上帝 , 大有 “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乐观明朗与 “ 为伊消得人  憔悴”的执着; 但在 《 烟囱》 《 、 生活》中已与孤绝的人生体味结下缘份。15 年以后 , 99 转而标举 “ 超现 
实 主义 ”理论 ,认 为属 于 “ 醒着做 梦的”诗人应该使潜意识入 涛 ,因为唯有在潜 意识里才 能发现生命 中 

最纯粹最真实的品质 ,认为超现实主义是集一切流派之大成的现代主义的最后阶段 ; 诗的风格也随之转  入艰涩 , 大型组诗 《 石室之死亡 》 将这一特征推向了极致。这首写于 16 年金¨战地的 60 93 0 行的长诗,   共有 6 节 , 4 它无意探究战争,而是生死冥思 , 是生与死同构主题的默省,传递了生死搏斗、 生死相依 、   生兮死所伏 、 死兮生所伏的玄秘原型意向。它的思考借助火、太阳 、 、向 日 灯 葵与坟 、 、石室等两组  夜 象征着生与死的意象符号进行 ,这与表达主旨的超现实方式 、 意象的稠密纷然组合 , 使全涛气魄雄伟 ,   思想深邃 , 意境独特 , 很有嚼头儿 ; 但它的暗示、 象征繁复, 也为涛笼上一层晦涩艰深的迷雾。 正因 《 石 
室之死亡 》如此这般 ,所 以几十 年来仍褒贬各异 ,被诠释不止 ,甚 至有 人因之 而把洛 夫视 为 “ 诗坛的异 

数” 。我觉得不论怎么说 ,它恢宏的建构 , 它透视生命与存在的深邃 ,都是诗人艺术转折的标志性界碑,  
它将作为经典之 诗走向永 匣。   当然 《 石室之死 亡 》是高峰 也是终结 ,之后 涛人便 开始 调整 语言与风格 ,认识 到过于依赖潜意 识,   过于依赖 “ 自我 ”的绝 对性 ,容 易造 成有我无物 的乖谬 ;于 是不 再贪恋隐秘 的潜意 识 ,而是告别
四面楚  歌、 步履维艰 的 “ 石室 ” ,创作 出 《 魔歌 》 《 、 长恨歌 》等开朗洒脱的作 品 ,又从艰 涩 回到 了明朗 ,归依传  统 ,拥抱现实 ,对 1常 生活细节变拒绝 为迎纳 ,注意 沟通 “ 3 自我 的内在” 和 “ 外界 的现 实 ” ,营造 一种 

凡俗化的生命I境。如 《 隋 清苦十三峰》之一 《 第十二峰 》写到 “ 两山之间 / 一条瀑布在滔滔地演讲 自 杀 


O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意义/ / 千丈深 潭 / 以 / 报 轰然 的掌声/ / 至于泡沫 /大多是一些沉默的怀疑 论者”仍求索 疑问于生 命的价  ,

值与意义, 但它以日常生活的琐细入诗、意象与语言口语化的明朗乃至没有 诗意的断裂 ,却传递出了新 
的艺术信息 ,以往壮怀激 烈的现代意 汉也渐近 超然 、 淡然 了 , 随着年 龄而生 的练达 的禅意不断滋长 。 长  《

恨歌 》则受自居易影响 ,用强烈的现代意识观照古典题材 ,“ 他高举着那只烧焦了的手/ 大声叫到: 我做  爱/ 为/ 因 我是皇帝/ 因为/ 我们惯于 血肉想见/ / 他开始在床 上凄报 ,吃早点 ,看枕头 , 阅奏折/ 批 / 从此/ 君王不  早朝” 唐玄宗的荒淫糜烂可见~斑 , , 潜意识 、 双关与象征等诡奇的技巧以及密集的意象依然大面积渗透 ,   并且还有一股超现实的梦幻气息 ;但已褪去了晦涩 , 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言说得现代而苦涩,   极具讽喻效果和 艺术 张力 。 至于 那些 出色的 乡愁 诗更从情感 、 意象 、晤言等 方面向传统 回归 , 如表现 “ 龙 
的传人”思 乡念 归的 《 界望 乡 》 边 ,因意象抒情 的方式而使不具形 、声 的乡愁变得可闻可感 ,“ 病了, 得  病 像山坡上那丛凋残 的杜 鹃/ 只剩下唯 一的一朵 ” ,原 型意象 “ 杜鹃 ”的介入 ,又使物我合 一 ,主客互化 ,   意境浑然。   不论怎样 变化 ,洛 夫诗中始终存在着一些恒 定的东西 。一是对 涛的真诚的入世 寻找没变 ,对人类生 

存之谜和生命价值真浦的探索没变。这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有关 , 但却没有走向后者的颓废 、 绝望以及  自杀,相反有时倒发扬了传统的人文精神 , 达到了生命感与使命感的统一。如 “ 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 /  
以洁 白的牙签 /安详地在剔他 们 / 白的牙齿 /依索匹克的一群 兀鹰 /从一堆 尸体 中飞起 / 洁 排排蹲在 /   疏 朗的枯树 上 /也在剔 牙 /以一 根根瘦小 的 /肋骨”( 剔牙 》,酒足饭饱 、饿殍 遍野对 比 ,与 “ 门酒  《 ) 朱

肉臭 / 路有冻死骨”何其相似 ,那种忧患的人生担戴 , 那种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
, 正是传统涛歌人文  精神 的感人 闪烁。其次与 向 “ ”的历 史传统看 的余光 中不 同 ,洛 夫常 常执着 于平凡现 实的具 象 ,从 中  后 获取净隋, 平中见奇。 “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渎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  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子夜读信 》。涛取 自 《 ) 平凡琐事 ,读信的实意  动作成为涛歌的主动脉 , 使人顿悟到 自 身的存在, 能让人产生 没身处地的精神共鸣。 没有嘴的时候 /   “ 用

伤 口呼吸 / 死过千百次 / 只有这一次 / 他才是仰着脸进入广场”( 汤姆之歌 》 。作品由美国一个广场  《 )
上人们司空见惯 、 熟视无睹的塑像摄取涛情 , 但却抽取出深刻的寓意和思想,机智而有反讽意味。一个  普通的美国兵 ,被铸成耸立在广场的塑像 , 其间没有千百次的流血与死亡考验 , 简直无法想像 ,真正的   人民成为历史的主人必须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不合逻辑常规的似谬实真的矛盾语,恰切表现了涛人 
的复杂 心态 ,感情 冷峻 ,张力无 穷 。三是想象 力与语言奇诡 “ 超实 ”的创 造 ,深得超现 实主义精髓 。这 

台湾诗人郑愁予 余光中 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
种创造主要靠直觉和感受进行 ,如 “ 母亲 / 我真的不曾哭泣只痴痴地望着一面镜子 / 望着 / 镜片上悬着  的一 滴泪 / 十年后才 流到唇边 ”(《 三 血的再版 》) ,遵循感 情逻辑 的想象原则 ,将对远 在大陆的母亲的 
怀念与追悼表现得新颖而深 入 ;“ 三粒苦松 子 / 着路标 一直滚到我 的脚 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 鸟声” 沿  

( 随雨声进山而不见雨》) 抓起的竟是鸟声 ,意象本身与语言组构都夏然的翻空出奇 ; 子夜渎信》喻  《 , 《 灯为河 、 喻信为河里游来的鱼 , 令人惊愕而又天成 自 然。还有一点就是洛夫善用拟人的手法融自然现象  为一体 , 造成一种复 调涛 ,“ 表现 出双重内涵 ,双 重意境 , 作 品既清新 又浑厚 ,既凝炼 又幽远”   有  使 ,” 使 限的字面运动释放无限的辐射能量,幽默而含蓄。如 《 清明》以 “ 云吊着孩子 ,飞机吊着炸弹”对比,   巧取反讽和控诉的效果,放风筝的 自 然游戏与吊炸弹的人为战争杂糅 ,催人深思。   凭着涛人的敏锐的感受力 、 姣好的思悟力与凝重的思辨力,洛夫有成为 “ 大家”的发展可能。20  01 年引起诗歌界普遍关注 的长 涛 《 漂木 》有 力地验 证 了这一点 。它 比 《 室之死亡 》的结构更严谨 ,意象  石 疏朗,语言伸缩 自如,意趣灵活多端。它是对涛人辉煌历史又一次成功的超越。  


痖 弦— — “ ”味 儿 的歌 手  苦
虽然洞烛先机的理论探索精神与治理涛歌历史先驱的身份 ,成就了创世纪涛社三驾马车之一——痖   弦的功名; 但痖弦吝啬而稳实的创作风采仍然无法遮掩,抛却其他作品不计 , 以一部涛集 《 仅 深渊》而 


9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风流四十载 ,除痖弦外 ,在台湾 诗坛绝无仅有 。   “ 涛如其人 ” 在有些创 作者那里只是美好的理想或不攻 自破的迷信 。 生竞技场 上的痖弦万事皆顺 , 人   文运通泰 , 接二连三地获奖 ; 可他 的涛却一 副苦味儿相 , 悲戚忧 郁 , 全部 诗作 集合成 的队伍 番号都和 “ 欢 
乐 ”这两个字无缘 。在他 的笔 下 ,异域 的风光给他 的心智感受是 ,历史在失落 了 “ 今年 春天是多么寂 寞 

/断柱上多了一些 青苔 /这是现 代”( 巴黎 》) 间也丑恶得无趣 , 鬼劫 》中的孤 魂野鬼在清明节时  《 ;人 《 凄清游荡 , 棺材店 》里的棺材 “ 《 做着荒冢的梦 ,蛆 虫的梦 ” ;文化 更 F渐为工业 文明所吞 食 , 在 中国街  t 《 上 》的 “ 尘埃中黄帝喊 /无轨 电车使我们 的风辇锈 了”……总之 ,涛所 承载 的尽是生命 中带有负面价值  的东西 ,尽是现代人不乏批 判意向的惶惑 、焦虑 与悲哀 。尤 其是 代表作 《 深渊 》使这一情 凋走向了登峰 
造极的境地。尽管它深潜着 生存要 与客观环境搏斗的亮质 内涵 ; 但那种都 市光 怪陆离 的荒 芜现象的 罗列 ,  

那种社会荒淫无耻 、人性麻木 堕落的呈现 ,那种人 心不古 、世风 日下的郁闷思索 ,仍会把 渎者 导入饱含  隐痛与 『 贲懑的绝望 “ 深渊 ” 。刚死 去婴儿的母亲又去看云发 笑 ,“ 在舞池 中把剩 下的人格跳 尽” ;沿街叫卖  的幸存者un 我仍活着 /走路 、 - q“  ̄ 咳嗽 、辩论 / 着脸 皮 占地球 的一部分” 厚 ;寄生虫们 吃遗 产 、 妆奁 , 也 

吃死者; 人们在 “ 背着各人的棺盖游荡” 。够了, 这个世界充满了残酷 、 奸诈 、   权势 、 罪恶 , 只有生活而 
无生命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 吐露 心曲 ,但批判的意 r已昭然若揭 。这首 主 旨深邃 尖锐 、艺术 浼谲怪 诞之  Ⅱ J 作 ,堪称痖弦 涛歌历史 上的里程碑 ,说它是 中国的 《 荒原 》也绝不 为过 。那么为什 么痖弦 的诗在情 调上 

和他的人生经历严重背离 , 出现这样愁眉苦脸的姿态?这显然是由他的理论体系与涛歌感知视角决定的。  
他认为 “ 诗人的全部工作似乎就在 于 ‘ 搜集不幸 ’的努力”  只有把握人生 的负面意义 并从其痛苦中提  , 炼喜悦 ,才能把握存在 。这种 理论与
视 角投射到创作 中 ,使他体 认客观 世界时 自然会常好 “ 现小人物  表 的悲苦 ,和 自我的嘲弄 ” ,充溢 着伟大 同情心的 同时 ,更多悲凄 的意味 。即便凝 眸异域文明 ,也会走向现 
代性的批 判。  

痖弦是在古典 涛词与西方现 代主义 、超现实主义综合的背景下开始 涛歌艺术追 求的 ,在技 巧和方 法 

上具有一定的前卫陛。进入成熟期后 ,更是一改早期的意象单纯 、浯言纯净 、 情思集中的传统 ,意象繁  复,手法奇诡, 跳跃 、变形 、时空交错等已成家常便饭。具体说他在涛歌艺术上令人刮 目 之处有以下几 
点。  

余光中在 《 左手的缪斯 》 一文中说到 “ 痖弦的抒情涛几乎都是戏剧性的。艾略特 曾渭现代最佳的抒 
情 涛都是戏剧性 的 ,……在 中国 , 的话应在痖弦 的身 上” 可 渭一 浯中的 。痘弦 在学校里所学 的专业是  他 ,

戏剧, 这种戏剧文学修养、 舞台经验与艾略特等人影响的三位一体 , 使他的涛体现着强烈的戏剧化倾r , 口  J 这也是他对涛坛的最大贡献。 乞丐》 《 《 、 上校 》 《 》 《 、 盐 、 妇人 》 《 、 坤伶 》 等诗中的令人同情和悲悯的小人  物就得到了戏剧性的表现 , 红玉米 》 《 里有剪辑过的情节, 深渊 》 《 里有人物的冲突 , 船中之鼠》 《 里有戏 
剧的动作 ,戏剧性 的要素在他 的涛歌 里齐整了 。这些 涛的特 征是 常常捕捉截 取简洁 的生活片断 ,创造戏  剧情境 ,以抒 情方式刻划人物 的同时 ,无言地传达 内心 的同情或愤慨 。如 “ 那纯粹 是 另一种玫瑰/ 白火焰  中诞生/ 在荞麦 出里他 们遇见 最大 的会 战/ 而他的 一条腿 诀别于一九 四三年/ 曾听 到过历 史和笑, 他 / 什么是 
不朽呢/ 咳嗽药 刮脸 刀 上月房租 如此等 等/ 而在妻 的缝 纫机 的零星战斗 下/ 得 唯一能 俘虏他 的/ 他觉 便是太 

阳”(上校 》。涛好 似一出独幕剧 ,它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客观地对 比 、叙述 一个 失去一 条腿 的上校军官  《 ) 过 去的显赫(“ 曾听到过历 史和笑 ”) 与现在的平庸凄凉(“ 咳嗽 药刮脸 刀上月房租 ”) ,完全是 泪水写成 的 
控 诉状 。这种 写法加 上 “ 曾听到过历 史和笑 ”的反讽旁 白,突出的地点 、人 物 、事件 ,构成 了完整 的  他 情境 ; 次的转换 , 场 幕间 的旁 白,“ 么是不朽 呢”的 自白 , 什 娴熟 自然的情景 凋度 ,都带着戏剧性的痕迹 。  

至于作 者的主观情感和 态度则完全隐藏在抒情空 间之外 。痖弦很 多戏剧 性的 涛都让那些 小人物通过 自己   的语言 、腔调体现 自己的思 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表现 了 “
典型环境 里的典型性格 ” 酒 吧的午后 》借几  。《

个蒙太奇镜头的的画面捕捉 ,刻划了一些都市人的空虚与无聊 ,简直如 同一幕活话剧 。亮相的人物给人  留下了栩栩如生的深刻印象。其次与苦味儿的精神内核构成反差的是,痖弦涛歌的浯言外壳有一股甜味  儿, 有股超脱世俗尘埃 、 略显忧郁的甜味儿。 “ 如 六岁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里 / 一种凄然的韵/ / 那杏仁色  的双臂应由宦官来守卫 / 小小的髻儿啊清朝人为她心碎, / 是玉堂春吧/夜夜满园子嗑瓜子儿的脸 !”《 ( )(坤 


O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伶 》) 。这种 完全 来 自生活的语言 ,既真 实亲切 ,又新 鲜精炼 ,讲究密度 ,将坤伶 的身世 、社会 风 隋传递 

得简隽而逼真,语言的灵动、形象与色调兼出 , 洋溢着生命的美感;并且时而调进些世俗化的口语、土   语, 愈显出诗的活泼谐趣。精炼简约的文字里内蕴深厚 ,“ 名字”与 “ 流落”搭配 , 一箭双雕 , 既写了女  戏子的成名,又道 出了她的凄苦。再如 “ 我不爱听那萧萧声 / 怪凄凉的,是不”( 殡仪馆》) 俗语入  《 , 诗 ,陡添了诗的活气 , 鲜活而诙谐 ;“ 跟月光一起到天堂去, 跟泉水一起下地狱去”( 无谱之歌 》, 《 ) 重叠  的句式读来就像歌曲一般上口, 旋律讲究 , 和他许多诗歌一样带有民谣味儿 , 能够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   另外痖弦的诗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表现历史与现实 、 战争与个人命运及  生存是小说和戏剧都感到棘手的题材 ;但 《 上校 》 这样一首仅仅十行不足百字的小涛,却把它体现得那  样完美 ,那样举重 若轻 ,真是让人 叹服 。这一方面是 因为作 者总能突破现 象看本质 ,一方面也和他 以一 
当十的语言品质有关 。  

痖弦早期诗中的爱与青春的咏叹固然动人 ; 但有对何其芳与里尔克的模仿迹象。 2 世纪 5 年代后  0 0 期《 深渊 》 的发表 , 才标志着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成熟诗人。 怎奈 16 年以后 , 96 他却突然向缪斯  挥手告别 ,在创作 上搁笔至今 。这一 “ 事件”对 于痖弦个人 和中国新 诗界都是 一种 遗憾和损失 。  
注释 :  

[ 刘登翰 《 晚景)论纪弦》 《 1 】 ( , 诗探索 》19 年第 l   95 期。 [ 杨牧 《 2 】 郑愁予传奇 》 ,见 《 传统的与现代的》 洪苑书店 17 年版。 , 99  

[ 古继堂 《 3 】 台湾新诗发展史》 人民文学出版札,18 年版 27   , 99 5 页。 [ 痖弦 《 4 】 现代诗短札 》 《 , 中国新诗研究 》
,洪苑书店 18 年版 4 页。 91 9  

S mp ed ay i b u   emo e np e fT i n: a l  ilss o t h   d r   o t   awa   a t o

J  a ,Zh n Ch u u, Y   a g h n , Lu   u a d YaXi n i Xi n e  o y u Gu n z o g oF  n     a  
LUO  Zh n ya e-  

Ab t c :Th  up s n  h  t l fe eyTawa ’ mo e  o t r  i ee tJ  a  o  nyC  b tat u ep e s at r ep ro ea dtesyeo  v r  i n S   d m p e  edf rn. i n n t l a a s c  r o m  a f Xi o n r p fo ra- i , u  loc ngv  oc     e sto   y l ey ln u g . sp e i f l o  ltdn le tu is a d p ro a  r m el l e b tas   a   iev iet s n ain b  i l a g a e Hi  o m s ul fat u ia  nh sam n   es nl f O v     i s mb l ain Z e   o y   a   eg o  tv g b n   o siu n s  n   o tli h me T esyeo  i o m    aua  d y oi t . h nCh u uc nb   o da a a o d c n co s esa d n sagcte . h  t l fhsp e i n trl z o s n a  

H r no sYuGun zo gejy  a e  f h tl. i p e  s ul f lsi sv u n  nse o f ua o . u  u amo iu .   a gh n no svr t o  esy H s om i flo   as  ao r df i dc n g r in L oF   iy t e       c c a i h i t
c nfe  s rbel ed e l . sp e cus  ewe n a iu u   n   la,awa se poet ec n n r m fb ig a d te a  elmiea l i   ep y Hi  o m  rieb t e   mbg o sa d ce r l y  x l r h   o u d u o  en   n  h   f v l eo   i a Heotn a srcsa sh t   e sbl yfo o dn r i .   a  fe   ie mp a i   ad hpa dc f d au   fa m .  fe   b t t e tei s n iit r m  ri ay l e YaXi o t
ngv se h sst h s i  n  aa   n a c i f n O r r
a d d a .   a   l a et   es n e   f h  e d rb   o cs   n u g . n   r ma Hec n p e s   t  e s so   er a e   y c n i l g a e O h t ea   Ke   r s h   d r  o t f i n J Xi n Zh n Ch u u YuGu n z o g Lu   u YaXi n y wo d :t emo e np e    wa , i a , e   o y ,   a g h n , o F 。   a   o Ta  

・9   6・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4651/618004720607.html

更多阅读

郑愁予:《错误》

中国大学生在线 ->>化成天下 ->>采桑诗苑 ->>赏析郑愁予:《错误》来源:水清浅的博客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6 08:36:13 编辑:陈绪元 点击次数:12846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雨的自述——改写郑愁予的《雨说》 雨说 郑愁予教案

春妈妈来了。于是,我在春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你们身边。我看到:田圃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枯黄的牧场没有了牛羊的踪迹,鱼塘不再有鱼儿在嬉戏玩耍,小溪也变得沉默,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亲爱的朋友,请不要着急,我来了。踏着春妈妈的脚步,我来了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 错误 赏析

台湾诗人郑愁予1954年写的这首错误,一直以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样的诗应该是古典诗歌在现代诗歌语境中真实再现的典型例子,全诗轻盈自然而不造作,情感流露真实,不乏多情,不少伤感,更多对人世的感悟,觉着是突围诗群创作的方向之一!只是

声明:《台湾诗人郑愁予 余光中 台湾现代诗人抽样透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为网友哥兜裏有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