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风吹豆豉传说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格物致知章黄国学丨ID:zhanghuangguoxue王宁2016-01-11 10:01

文/王宁

刘熙《释名》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可见汉代以前就有豉。“豉”的语源是不是“嗜”,这另当别论,值得注意的倒是刘熙讲出了豉在调味中的重要性。古代调味,如果没有豉,其他味道便不能显示作用,放了豉,才能出味儿。《楚辞 招魂》说:“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王逸注说:“大苦,豉也。”“辛谓椒姜也,甘谓饴蜜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姜咸酸,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

美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豉”的正字作“??”,从“尗”(shú),“尗”是“豆”的古字。《说文 七下 尗部》:“??,配盐幽尗也。” 重文作“豉”,并说:“俗??,从豆。”段玉裁说:“此可证尗、豆为古今字”。这说明,豉是豆制品。“幽”同“郁”,是一种封闭加温使之发酵的作法,所以《齐民要术》说,作豉必室中温暖。古代的豆豉有咸、淡两种,咸的供调味用,淡的可以入药。袁宏《汉记》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李傕(jué)常设酒请郭汜(sì)。郭汜的妻子怕丈夫与李??的婢妾有染,便设计离间他们。有一次,李傕送来一席菜,汜妻便以豉为药,使郭汜起疑,从此疏远李傕。可见调味的豉与入药的豉形状类似,区别仅在配盐不配盐上。调味的豆豉要配盐,所以“盐”与“豉”是经常连用的。《史记》有“蘖面盐豉千答”之说。《后汉书》说:“羊续为南阳太守,盐豉共壶”,《宋书 张畅传》说:“魏主又遭送毡及九种盐并胡豉”,都以“盐”、“豉”并提。所以,豉是主咸味的,百肴无咸而失味,没有豉,椒姜蜜酢不出味,这是很自然的。

豆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弥勒风吹豆豉传说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

“豆豉”和“盐”是一对好搭档。 这种配盐的豆豉如果取汁,就是今天的豆酱油。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很好的豉汁,也就是酱油,可见中国的烹调调味技术,在世界上确为遥遥领先。

作者介绍: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之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4651/983634998946.html

更多阅读

舌尖上的美味——洋芋擦擦 精 舌尖上的中国之洋芋

舌尖上的美味——洋芋擦擦 精——简介看舌尖才知道洋芋原来就是我们平常吃的土豆,这个土豆家家户户都爱吃,想不到还有个这么洋气的名字。这不起眼的土豆做出来的洋芋擦擦,色泽金黄,土豆的清香洋溢开来,吃上一口,很有薯条的口感和嚼头。

舌尖上的日本二 :居酒屋的诱惑

日本的料理店随便一道菜都得上千甚至几千日元,若想多吃几样,即便胃受得了,钱包也受不了在日本居酒屋简直就是“馋虫救星”——菜品种类繁多、味道鲜明可口、分量不大、价格也便宜。三四个小菜、两杯酒通常两三千日元可以搞定。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之汪姐私房菜 舌尖上的中国汪姐

“在上海,没尝过汪姐手艺的,可能很难以顶级老饕自居。无论是宁波菜、绍兴菜,还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比如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和面拖蟹等,汪姐样样精通。”《舌尖上的中国》红了,这位在纪录片中唯一出镜的上海阿姨也红了。

声明:《弥勒风吹豆豉传说 舌尖上的训诂:说“豆豉”》为网友浅浅的海雾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