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自然环境,澎湖列岛-社会环境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西部的台湾海峡中,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 由台湾海峡东南部64个岛屿组成,主要岛屿有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台湾光复后,1946年设澎湖县。 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

澎湖岛_澎湖列岛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澎湖列岛的地理位置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省之间,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

距台湾本岛最近处嘉义县东石乡鳌鼓村45千米,西距福建省最近处晋江围头140千米,北回归线横跨列岛中部。整个列岛由大小64个岛屿组成(军队驻防16个),岛屿分布范围甚广,从北端的目斗屿(北纬23°45.7')至南端的七美屿(北纬23°09.7'),长约60余千米;从东边的查某屿(东经119°42.9')至西缘的花屿(东经119°18.1'),宽约40千米,总面积126.9平方千米,是扼守台湾的主要屏障。

澎湖列岛,往北可抵达马祖列岛、大陈岛和舟山群岛,往南可去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可通往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国。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被称为“东南锁匙”。

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将其作为桥头堡,先在此登陆。

地形地貌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一般在海拔20-30米。

自海上望去,地势低平,宛如大小平盘浮在海面;平均海拔17米,最高点为西南望安乡大猫屿,海拔78.9米。三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就是澎湖湾,南北长约12千米,东西宽约8千米。北口为牛公湾海峡,已建跨海大桥,不能航行;南口被凤柜里半岛和渔翁岛所扼,宽约3.3千米,水深10~62米。湾内无码头设施,但海峡岩北方的锚地,水深10米以上,泥沙底,是台湾地区冬季最理想的避风锚地。

岛屿构成


澎湖本岛

在64个岛屿中,以澎湖本岛面积最大,为64.24平方公里

,其次是白沙、西屿(渔翁岛)二岛。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主要岛屿澎湖本岛、渔翁岛和白沙岛,面积约为9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三岛间由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长度为2150米的跨海大桥、中墩屿与白沙岛之间长度为500米的永安桥、马公岛与中墩屿之间长度为1007米的中正桥连结成为一岛,陆上无铁路,主要公路有4条,总长约130千米。

澎湖本岛,又名大山屿,位于东经119°32.0'、北纬23°30.5',面积64.2(退潮时79.0)平方千米,为列岛中最大的岛屿。位于岛西部的马公市,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74年以来先后建成成功水库、兴仁水库和东卫水库,基本解决用水问题。岛上的制高点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纱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海岸线全长114.52千米,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其中,龙门村(良文港)至锁管港位于岛南部,海岸线长约11千米,细沙或沙、砾混合滩,低潮滩宽150~300米;山水里(猪母水)南侧润曰位于岛最南端,海岸线长约1.2千米,沙质滩,低潮时滩宽在100米以内,台湾军队经常在这两处举行实兵登陆演习。


渔翁岛

渔翁岛,又名西屿,位于澎湖本岛西北,东经119°27.6'、北纬2

3°33.6',为列岛中第二大岛,水源较充足。岛形狭长,南北长9千米,东西最窄处约1千米,面积为18.2平方千米。南端有数座标高50余米的小高地,最高点为西南部外竣村东边的58高地。海岸线长40.2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珊瑚礁盘。

白沙岛,又名北山屿,位于澎湖本岛以北,东经119°32.7'、北纬23°37.2',为列岛中第三大岛,面积约14.1(退潮时25.6)平方千米,最高点为40米高的了望山(又名烟墩山)。海岸线长31.9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被珊瑚礁环抱,岸边风大流急。

气候特点

澎湖列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是台湾省唯一雨量最少、气候干燥区域。降雨多集中于5~9月(以6~7月最多),尤以10~11月最少,冬季和夏季偶有咸雨,年平均雾日为2~3天。气温2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6℃;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年平均气温约23℃。多风,风速大,全年大风日数可达138天,风向稳定,年平均风速达6.1米/秒。11月至翌年4月多为北东风,以11~1月风力最强;6~8月多南或西南风;6~9月多台风。

海流潮汐

海流与台湾西部沿岸海流大致相同,一年中除东北季风强劲期自东北流向西南,流速微弱外,其余时间均自西南流向东北,流速0.3~3..5节;澎湖水道流速较大;最大浪高可达6~7米。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自然环境,澎湖列岛-社会环境

潮汐北半部为正规半日潮,南半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进南半部早于北半部,潮差北半部大于南半部。平均高潮间隙11小时57分,平均大潮差2.25米,平均小潮差1.33米,平均潮差1..79米。由于岛屿、水道众多,潮流流向多变,基本上是顺水道而流,涨(落)潮流向北(南)或西北(东南),约于马公港高、低潮时转流;流速在台湾附近最大,一般3节左右,最大可达5节以上。涨落潮流最强时刻,为马公港高、低潮后3小时。虎井屿东端,涨(落)潮流向西北(东南),流速4(4..8)节左右;吃子尾南方,涨(落)潮流向西(东南),流速4~5.8(3.8~5)节;澎湖湾南口,涨(落)潮流向东北(东南或西南),流速1.3(1.5)节;马公港口附近,涨(落)潮流向东(西北),流速均小于0.5节;牛公湾北水道口附近,从高(低)潮后约3.5小时起至低(高)潮后3.5小时止,为西北(东南)流,流速均为4.5节,高、低潮后约3.5小时为转流时间;澎湖水道,受北向海湾影响较大,查某屿东2.5海里处,涨(落)潮时流向北(南),最大流速达5(1.8)节;查某屿以东8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涨潮时最大流速约5节,落潮时流速甚缓,仅0.5节;吉贝屿以东10海里处,海水经常流向北,夏季涨潮时最大流速达5~6节,落潮时流速约0.5节;将军水道,一般涨(落)潮时流向西北(东南),流速2~4(2.5~3)节,基本在高、低潮时转流,涨潮流水道东侧较西侧大;八罩列岛及其东、西、南面附近岛屿之间,一般涨(落)潮时向北(南)流,最大流速约3.5(2.5~3.5)节。

澎湖岛_澎湖列岛 -社会环境

行政建制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岛上发掘出硬质砂岩石斧等古人遗物,经考证为秦汉 以前渡海前来的移民所遗留下来的,属于祖国大陆上的文化,而这个时期大陆文化在台湾本岛上还没有发现。它说明祖国大陆文化的传播,是先到澎湖,再由澎湖到台湾。在文化的传播上,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

澎湖自宋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元代时期,随着移民日益增多,设置了巡检司;明代曾两度沦入荷兰人之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了安抚司;清代先后设置了巡检司、通判;日本占领时期设澎湖岛厅,1897年改称澎湖厅;台湾光复后,就原辖地区设立了澎湖县,并将县治设于马公镇,1981年马公镇改制为县辖市。澎湖县隶属于台湾省,下辖: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以及34里、63村、1368邻。

全县面积约127平方公里,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中以福建泉州人最多。县治设在马公市。

马公市地处澎湖本岛的西部,是澎湖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约5.6万人,居民为汉族,世居人口为福建泉州人。马公市原名“妈宫”,系因明朝军队驱逐倭寇时,驻军在此兴建“妈祖宫”,故而得名。日据时期,于1920年改称马公。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马公市,1982年(一说1981年

)升格为县辖市。

驻军

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从1970年起被定为第一战区并划为独立战区;还以跨海大桥和"中正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在马公设立了防卫司令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空军基地指挥部、炮兵指挥部、第一后勤指挥部,并在拱北山建立了战时指挥所。驻守的兵力为:地面兵力包括第168步兵师和担任机动待命的第703战车群;海军兵力包括62.3特遣支队,驱逐第二舰队,海蛟大队5中队,海巡大队3中队,小艇中队3中队,第二巡防艇队,两个雷达站(有4部雷达)和"雄风Ⅱ"岸舰导弹阵地;空军则常年在马公机场驻有12架战斗机,并设一个管制报告中心(也有4部雷达)。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而在其它所辖岛屿只建有外围阵地和要点工事。

台湾陆海空军在马公市也有驻扎单位,马公港是台湾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交通状况

澎湖列岛有4个机场,马公(太武)机场位于马公市以东约6千米(东经119°37.8'、北纬23°34.2'),有一条长3050米、宽46米的主跑道,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及喷气式战斗机,最多可容纳100架战斗机;山水里西侧(东经119°34.6'、北纬23°31.1')有一个机场,可起降C-47型运输机,已于1964年关闭;八罩岛、七美屿各有一小型机场,仅可起降小型客机。马公机场每日有班机往返于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地;七美机场有班机往返于马公、高雄之间。

澎湖列岛港湾条件十分优越,有大小港口、船澳60余处,最大属位于澎湖本岛西南部的马公港。该港是台湾主要海军基地之一,由金龟头和风柜尾合抱而成,总面积15平方千米,港区分成南北两部分,港口开向西北,宽约1.2千米,并设有防潜网。南部测天岛为军港,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水深10.5~14.6米,底质以泥沙为主;共有码头18座、浮筒44个,可同时停泊2000~10000吨级舰船18~24艘。其中,处在测天岛南侧的7~10号码头长300米,水深7米,一次可停靠3艘驱逐舰;处在测天岛上的海军第二造船厂,有1座长129米、宽25米的3000吨船坞,可修护卫舰以下舰船。北部马公市是渔商港,东西长约2千米,南北宽约1.2千米,水深3~6米,底质大部为贝壳和沙土。港口外渔翁岛大、小池湾以南,为海军主要锚地和舰艇戒备待命区;风柜尾与四角屿之间,曾为美国海军潜艇锚地。澎湖与台湾之间的海上运输,有马公港与高雄、台中,锁管港与嘉义布袋港,良文港与云林台西港的定期航线(班船);澎湖各离岛之间的运输,有马公与八罩岛、七美屿的定期班船。

澎湖岛_澎湖列岛 -经济发展

澎湖远离台湾本岛,在地理上、经济上都有别于台湾本岛各市、县,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经济区。县内经济一向以渔业为主。澎湖县海域广阔,港湾众多,大小渔港、渔澳有几十个,其中,马公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

农业

澎湖列岛地势平坦,无河川山岳,土壤层浅薄,均为红棕土壤,肥力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海风强劲,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仅能种植 甘薯、花生等。80年代中期,在这里试种成功西瓜、哈密瓜、丝瓜,号称澎湖“三瓜”,其中,哈密瓜还销往台湾本岛。但全县所需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部分依赖台湾本岛供应。

渔业水产

澎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回游和底栖鱼类近300种,还有龙虾、贝类、珊瑚、藻类等。全县拥有动力渔船2800余艘,渔民近万户,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鱼获量约5万吨左右,其中80%以上销往台湾本岛和香港、日本等地,是全县的经济支柱。其次还有浅海养殖,以牡蛎、斑节虾和虱目鱼为主。

海产澎湖以盛产鲳鱼、鲣鱼闻名,此外还有马鲛鱼、鲨鱼以及乌贼和龙虾等。在近海捕捞的渔货,多运至高雄和台南出售;而沿海捕捞的渔货,除供当地销售外,均加工腌成鱼干,销往台湾省各地。

澎湖盛产石花菜和海人草。石花菜产量很高,是制造冻粉(台湾俗称“洋菜”)的原料,每年2、3月开始采集,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30103/97459.html

更多阅读

滕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枣庄人力资源

关于印发参加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被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后工资待遇确定办法的通知添加日期:2012-9-21 鲁人社发[2010]55号浏览次数:1153次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部门、单位:现将《参加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被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山市社会保障卡查询

关于印发《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的通知录入时间:2012-05-24 点击率:895 来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局、卫生局、安全监管局、国税局、地税局、总工会,顺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劳动和社会保障网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正文索引号:01215017X/2007-00062发布机构: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名称:关于加强失业保险管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功能的意见文号:晋劳社厅发[2007]138号 发布日期:2007.1

声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自然环境,澎湖列岛-社会环境》为网友寂静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